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HOME
  • 新聞
  • 服務
  • 訂閱
  • 廠商
  • EN
  • 關於
  • 下載 APP
  • 聯絡
查看購物車
搜尋
  • 會員登入
  • 註冊
  • 生醫新聞
    • 每日新聞
    • 生技醫藥
    • 醫療科技
    •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 科學新知
    • 政策法規
    • 應用生技
    • 論壇報導
    • 新聞集錦
    • GBI International
  • 商情中心
    • 產業分析
    • 公司重訊
    • 漲跌排名
    • 生醫永續
    • 查找廠商
  • 焦點人物
    • 生醫人物
    • 人物專訪
    • 國際報導
    • 專家觀點
    • 生醫名人錄【影】
    • 編輯專欄
  • 創業投資
    • 新創動態
    • 投募專區
    • 生醫攬才
    • 【影】技術焦點鏡
  • 展會直擊
    • 論壇報導總覽
    •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2025
    •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5
    •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2025
    •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2025
    • 日本生技展
    •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 產業論壇
    • 海外展會
    • Podcast
  • 雜誌專題
    • 各期專題列表|雜誌線上看
    • 2025臺灣生醫女掌門人 Top10票選出爐
    • 太陽西邊升起 印度生醫
    • 迎戰阿茲海默症?臺灣療法/檢測勇闖創新賽道
    • 「失眠經濟」未來10年大翻5倍!
    • 2024臺灣生技醫藥精彩表現總回顧
    • RNA核酸藥品掀狂熱 引領10年藥物大未來⁈
    •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 購買出版品
    • 編輯部公告
  • 產業活動
    • 活動列表
    • 活動快訊
    •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1. 新聞
  2.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2心臟復甦技術齊發《NEJM》!有望擴兒童、成人心臟移植

科學新知
NEW

「蛤」有新種!海大、水試所啟動臺灣海洋基因體解碼計畫  

科學新知
NEW

《Cell》運動+腸道菌產「甲酸鹽」 有助攻癌症免疫治療!?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全球首例 罕病男孩移植80%基改皮膚獲新生

2017-11-09/記者 趙育麟
多虧了由德義科學家與醫師組成的國際醫療團隊,一名因為得了致命遺傳性疾病而失去大部分皮膚的7歲敘利亞男孩Hassan,接受了由自己細胞基因改造的皮膚,順利活了下來。這是全球第一例成功接受大規模基改皮膚的患者,新皮膚佔了全身的80%,相關研究已刊登於11月份的《Nature》。 2015年,Hassan因為全身佈滿損傷和水皰,而被送往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hrUniversityBochum,RUB)...
科學新知
MIT 科學要聞 DuoSkin 紋身貼 Media Lab

臺灣女孩在MIT發明觸控紋身 DuoSkin時尚智能兩不誤

2017-11-09/記者 林以璿
最近,由台灣女孩高新綠領軍的MITMediaLab博士生研究團隊,開發出一款可穿戴式設備,它是臨時紋身,也可以變成觸控板,還能遠程控制智慧型手機,或者通過NFC分享數據。DuoSkin跟一般的紋身貼紙一樣,先將貼紙粘在皮膚上,再撕掉後面的紙即可。貼到人體皮膚上後,可以代替觸控板、手寫板、滑鼠等;此外,DuoSkin也可運用在無線通訊,例如可加入NFC晶片儲存訊息,並分享給手機或是其他NFC裝置,未...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Lancet》做手術真的得擇個良辰吉時!

2017-11-08/記者 徐淨
一個來自法國的研究團隊指出,在一天之中不同的時間點進行主動脈瓣置換手術(aorticvalvereplacement),會影響患者術後復原情形。研究指出,下午手術患者發生心肌損傷的風險低於上午手術者,而原因可能和生理時鐘相關調控基因有關,此文獻於10月底刊登於《Lancet》。研究對象主要為主動脈狹窄(aorticstenosis)併正常左心收縮功能患者(左心室輸出容積比例(leftventric...
科學新知
胰腺癌 科學要聞 賈伯斯

賈伯斯如果還活著…… JAMA:胰腺癌患者存活時間竟由四種基因決定!?

2017-11-07/記者 王柏豪
最新上線的JAMA(The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期刊一份研究發現,胰腺癌患者存活的時間長短取決於KRAS,CDKN2A,SMAD4和TP53四個基因突變與否。胰腺癌是胰臟癌患者中最為常見的類型。在這項研究之前,胰腺癌存活時間與具體基因的內在關聯尚未被科學家發現。這次研究,科學家對356例可以手術取出癌組織的胰臟腺癌患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次的...
科學新知
全球新聞 阿茲海默症 科學要聞

營養品能治阿茲海默症?專家:尚未有明確結論

2017-11-07/記者 趙育麟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RichardWurtman開發的一項營養飲品-Souvenaid,分別有香草、巧克力和草莓口味。據說,可用來治療早期阿茲海默症(AD)患者,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LancetNeurology》期刊上。MIT榮譽教授Wurtman,開發了一種針對大腦突觸損失的雞尾酒療法,可利用混合物增加新突觸生產,恢復大腦區域之間連通性,改善記憶和認知功能。基於該項研究成果,法國...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英最新研究 發現27種可抑制腫瘤的新基因

2017-11-06/記者 趙育麟
近日,英國FrancisCrick研究所研究員JonasDemeulemeester及其團隊,在《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上發表一篇新研究,他們利用一套自行開發的統計模型,針對2,000多種癌症分析,發現了人體有27種可以阻止腫瘤疾病的新基因,這項研究可望造福更多癌症患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口一直是高踞不下。在2012年,全球約有1,410萬人罹患癌症,死...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阿茲海默會全身轉移!? amyloid-β蛋白經周邊血循環

2017-11-04/記者 趙育麟
近日,《MolecularPsychiatry》發表了一篇文章:血液中的澱粉樣β(amyloid-β,Aβ)蛋白會誘導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disease,AD)!這並不單單是腦部疾病,更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研究證實,阿茲海默症類似「癌症轉移」,從身體的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起源於周邊組織的Aβ蛋白最終在野生型小鼠大腦不僅形成了斑塊,他們也...
科學新知
阿茲海默症 科學要聞

為什麼抗癡呆藥總是不盡如人意? 日本科學家開發測量γ-分泌酶有效篩藥

2017-11-01/記者 王柏豪
近日,知名生技公司艾伯維((AbbVie)和Alector公司宣布達成策略合作,將共同開發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disease)新藥,Alector將從AbbVie獲得2.05億美金前金。AbbVie重投阿茲海默症新藥開發,無視前車一連失敗的臨床案例。理論上,γ-分泌酶抑制劑可以通過抑制β-澱粉樣蛋白的生成,治療阿茲海默症。然而事實卻顯示,近50個臨床試驗...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發炎記憶促進上皮幹細胞修復皮膚損傷

2017-11-01/記者 趙育麟
近日,在一篇《Nature》發表的研究中,美國洛克菲勒大學(RockefellerUniversity)教授ElaineFuchs帶領的研究團隊,揭示皮膚會形成關於炎症反應(俗稱發炎)的記憶。簡單來說,傷口或者其他會導致炎症的有害經歷會給皮膚中的幹細胞帶來長久的記憶,教會它們在未來皮膚受傷的時候能更快癒合。這打破過去我們認為只有免疫系統會維持對炎症的記憶以保證炎症再發生時能夠更快地反應。Fuchs...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吐一口氣 即可得知減肥效果

2017-10-29/記者 李虎門
呼氣量測儀,不僅可監督用路人是否酒駕,也可瞭解身體是否在燃燒脂肪。近日,瑞士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量測儀,利用呼氣來觀察運動的你,其身體是否燃燒脂肪,這一技術可望成為人們減肥的好幫手。人體在運動時,通常會消耗碳水化合物、糖以及脂肪,更因為能量代謝的緣故,體內會釋出丙酮,並透過呼吸排出體外。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與蘇黎世大學醫院共同研發的量測儀,使用一枚硬幣大小的芯片,在上層覆蓋了由三氧化鎢奈米半導體顆...
科學新知
CRISPR 科學要聞

新基因編輯工具讓1.6萬種遺傳病治療有新解!?

2017-10-27/記者 王柏豪
BroadInstitute近期,同樣發表於《Nature》期刊上的一篇研究,由來自BroadInstitute的華人科學家,哈佛大學化學教授DavidRuchienLiu所主導,其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的將A-T鹼基對轉換為G-C鹼基對,這種調整或許可對已知的16000種與位點突變相關的遺傳疾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該研究在過程中,研究人員引入了一套不切DNA之CRISPR/Cas9的系統,即可用於精準...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乳癌細胞如何壯大 中研院團隊解謎團

2017-10-25/記者 李虎門
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時擔任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李文華所帶領的團隊,分別針對微環境內兩種免疫細胞及脂肪細胞進行深入研究,找出助長乳癌細胞壯大的機制,為乳癌治療提供更充分的資訊。首先,在乳癌模式小鼠的淋巴結中,若剃除腫瘤引流淋巴結的免疫細胞Tregs,便可抑制該淋巴結內癌細胞IL-17RB基因的活化情形,並降低癌細胞的毒性。若將乳癌模式小鼠的腫瘤引流淋巴結以手術移除,乳癌細胞擴散的機率就會大幅降低。此一研究...
  • 第一頁
  • 上一頁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下一頁
  •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2025臺灣生醫女掌門人 Top10票選出爐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實習記者 康育華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生醫名人錄】細胞治療新科技研討會──自動導航細胞在癌症治療的新突破

展會直擊 查看更多

  • 微體生醫推尿液肺癌檢測 開啟非侵入式癌症篩檢新局
  • 博信脂質微球藥物傳輸平台 克服困難癌症開創新路徑
  • 台微體LNP藥物傳輸平台創新 助攻長效注射型藥物
  • 仲恩生醫聚焦異體脂肪幹細胞藥物 滿足神經罕病需求
  • 心誠鎂創新霧化平台 引領高價值吸入藥物遞送解方

TOP
  • Global Bio and Investment Monthly
  • 讀者服務電話:+886 2 2726 1065時間:週一 ~ 週五 09:00 ~ 18:00
  • 服務信箱:[email protected]
  • 地址:110臺北市信義區信義路六段29號2樓之一, Taiwan

我們的服務

  • 關於我們
  • 會員方案
  • 常見問題
  • 每日新聞
  • 產業活動
  • 名錄/找廠商
  • 出版品
  • 雜誌線上看
  • 訂閱電子報
  • Copyright© 2024 環球生技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本文內容受著作權法保護,如有引用請註明出處。授權申請。隱私宣告Privacy。會員條款User Terms。
為了提供您最佳的服務,本網站會在您的電腦中放置並取用我們的 Cookie,若您不願接受 Cookie 的寫入,您可在您使用的瀏覽器功能項中 設定隱私權等級為高,即可拒絕 Cookie 的寫入,但可能會導至網站某些功能無法正常執行 。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