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醫產業國際併購熱潮 台灣應先壯大自己

撰文環球生技
日期2016-09-19
2016.9.19 環球生技月刊

生策會、生策中心和經濟日報今(19日)共同主辦「國際併購趨勢與策略-生醫產業論壇」。

生策會創辦人王金平表示,目前生技企業多為中小規模,在研發、製造或行銷布局都難與國際競爭,也容易成為市場炒作標的,不利穩健發展。因此,應善用政府和民間資源擴大生技資本能量,幫助產業透過商業整併壯大規模,尤其投過國際併購連結海外市場,跳脫台灣市場先天限制,產值才有機會爆發。他也建議電子產業大膽跨入生醫產業,除了資金及技術整合外,更可在國際佈局上加倍合作。

生策會會長張善政也指出,台灣生技產業目前技術研發的能量已經達到一定的水準,蓄勢待發,但受限於國際市場的法規及生態複雜,對台廠而言仍有相當難度,透過併購或許是一途。未來應以國際大廠為目標,擴大規模讓產品線更完整,才不至於因單一藥的開發進度而受影響。

今日論壇有多位重量級人物參與,包括鴻海集團副總裁呂芳銘、大聯大控股董事長黃偉翔、泰福生技創辦人暨執行長趙宇天、生策會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委陳良博、Delos Captial合夥人陳林正、併購與私募協會理事長黃日燦等人。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日燦(圖/林嘉慶)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日燦(圖/林嘉慶)

呂芳銘指出,鴻海不做品牌,而是選擇與客戶建立更緊密的整合,藉由不斷提升技術產品、改變商業模式,提供客戶更高的價值鏈。他提到,郭董會前特別強調,夏普對鴻海而言,非併購而是投資,主要是為了整合關鍵零組件,以因應未來全球物聯網進入智慧家庭、辦公室、製造、城市等應用的大趨勢。

鴻海集團的國際併購策略正是將自己打造為一個開放性平台,透過策略性投資與合作夥伴並肩作戰,讓新加入的單位透過鴻海的平台基礎、垂直整合、一次購足等資源環境,提供給新投資或併購公司利用。

趙宇天則表示,國內有很多藥廠都是中小型的公司,有很多新藥公司都在考慮上下游的合併。而台灣有很強的科技人才,可是市場是在歐洲、美國、日本等國,所以一定要走出台灣。然而,併購的失敗率很高,下手前一定要能「知己知彼」,避免買了一個空殼公司而不自知,後患無窮。

Delos-Captial管理與合夥人陳林正(圖/林嘉慶)。
Delos-Captial管理與合夥人陳林正(圖/林嘉慶)。

陳林正指出,過去十年相較美國、歐洲至少有1,500例生技併購案,同一時間台灣只有5件,顯示台灣的併購腳步已經落後。陳林正認為,一般人常以「輸家」、「被淘汰者」的眼光,來看被併購者,然而在生醫產業中,併購不只是讓併購者取得更好的技術、節省不必要的開銷;對被併購者而言,也是讓手中開發出的新藥能夠進軍最大市場的絕佳機會。

黃偉祥也分享他創業的座右銘,「要分才會拼、要合才會贏」,所謂「分」就是減少重複投資,所謂「合」就是併購。他說:「當大家都在做同一個產業時,產業就會因惡性競爭爛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