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專訪山中伸彌:幹細胞治療,仍需時間推進臨床。

撰文記者 蔡立勳
日期2017-01-18
山中伸彌接受《紐約時報》專訪,分享幹細胞治療現況與前景。(取自《紐約時報》網站)

(本文轉載自生物探索,本刊略有刪修。)

2001年,美國前總統布希(George W. Bush)因為倫理和安全問題,對取材自植入前胚胎的幹細胞研究下達禁令,大大阻礙了幹細胞領域的研究步伐。

5年後(2006年),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的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與其學生高橋和利(Kazutoshi Takahashi),為幹細胞研究帶來新思路。他們利用4個轉錄因子,成功實現體細胞的「重編程」,將其誘導回最初的多能狀態。

這些有著類似胚胎幹細胞的細胞,隨後被正式命名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理論上,iPSCs能分化成多種細胞類型,例如心肌細胞、神經細胞等。

2012年,山中伸彌因此榮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此技術迴避了使用胚胎引發的倫理道德問題,有效降低免疫排斥風險。但是時隔10年,圍繞iPS細胞治療疾病的試驗,依然存在許多未知與挑戰。

目前,山中伸彌任職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和應用中心,同時在加州大學Gladstone研究所帶領一個研究小組,專注於挖掘細胞多能性、誘導重編程的關鍵因子。

今年1月17日,《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專訪山中伸彌,請其分享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於這十年的發展,以及前景。

《紐約時報》(下稱紐):自誘導性多能幹細胞被發現至今,已經過去10年。這十年間,iPS細胞在疾病治療領域的應用如何?

山中伸彌(下稱山):目前,我們依然處於研究初期。2014年,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的眼科醫師高橋政代(Masayo Takahashi)團隊,成功利用iPS細胞治療黃斑部病變,並完成首例臨床試驗。他們從70歲的老年性黃斑部病患者獲得皮膚細胞,將其重編程iPS細胞,並應用該個多能幹細胞生成視網膜色素上皮(RPE)細胞,最終將RPE層植入患者眼睛中。這一治療終止了患者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並改善視覺問題。

紐:是否有其他患者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