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物研究不易 宿主基因型影響菌相多樣性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19-01-10
腸道微生物研究不易 宿主基因型影響菌相多樣性。(攝影:林嘉慶)

近年,有許多研究指出腸道菌會引起某些疾病的發生,而以益生菌作為治療其療效也有各種爭議。今由圖爾思生技舉辦的第三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下午的session專注於人體腸道菌的研究與直腸結腸癌的檢測,其中長庚醫院錢政弘醫師也從問卷調查中,分享國人對益生菌的看法。

中科院王軍教授(攝影:林嘉慶)

中科院王軍教授(攝影:林嘉慶)

中科院王軍教授

以「跨越不同尺度進行菌群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為題,分享他在歐洲做微生物生態的研究,王軍教授表示,他從社會中過敏的反應越來越頻繁,從中發現一些現象,但是他也表示,腸道微生物的研究不易,由於很難從人群中做分析,即使知道許多影響的因素,但還是有80%屬於未知,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重點就是微生物的宿主本身的基因型,會影響菌相的多樣性。

他也期望使用新技術進行微生物體研究,實現更高分辨率和了解更深層的生物學意義,並通過新穎的分析,降低偽陽性、偽陰性,並提高相關數據挖掘的效率/準確度。

國泰醫院黃紀榕博士。(攝影:林嘉慶)

國泰醫院黃紀榕博士。(攝影:林嘉慶)

國泰醫院黃紀榕博士

分享直腸結腸癌(CRC)發生過程中常到微生物群與宿主間代謝作用與基因表達的變化,黃紀榕博士希望能早期偵測直腸結腸癌的發生,因此他也假設來自人類糞便的基因可能對結腸道的真實狀態有反應,腫瘤發生或複發可能也與微生物群有關,因此他以糞便作為直腸結腸癌診斷的取樣檢體,也列舉使用糞便作為檢體的十大優勢,包括便利性、不受年齡限制、不需麻醉、可用於遺傳性家族大範圍評估等。

黃紀榕博士除了用糞檢做直腸結腸癌檢測,也發現糞檢中的一些表現較高的基因與化療有關,他也發現復發的案例中PLAC8基因的表現偏高,轉移的機會也會變高。他也表示,隨著年紀增長腸道菌項會趨於穩定,但發生發炎或是癌症發生時菌相就有所改變。

長庚醫院錢政弘醫師。(攝影:林嘉慶)

長庚醫院錢政弘醫師。(攝影:林嘉慶)

長庚醫院錢政弘醫師

以腸胃科醫師的觀點分享臨床使用益生菌的經驗,他表示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無非是希望能對臨床上有幫助和應用,但民眾對微生物體學的認識有限。他在一份國人最困擾毛病Top10指出,除了肩頸痠腰背痛、眼睛疾病外,似乎大部分毛病都有研究認為與腸道菌相有關,他也進一步指出國人十大癌症排名也有研究與腸道菌相相關,因此國人應該要更了解腸道菌相的重要性。

因此他也特別做了益生菌的相關問卷調查,對象為健康者、腸道疾病患者、以及醫生,他表示,超過六成民眾使用易生菌,民眾有意願了解,但醫生對這領域較不熟,因此造成服用觀念有上的落差,也顯然醫療行為還不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