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

代謝體學應用多:減肥、氣喘、心血管、婦科疾病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0-01-04
今(4)日,第四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中,針對腸道微生物與代謝相關議題進行研討,與會專家們發表了各自與微生物代謝相關的研究 (攝影:吳培安)

今(4)日,第四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中,針對腸道微生物與代謝相關議題進行研討,與會專家們發表了各自與微生物代謝相關的研究,指出人體內的微生物,不但與腸道以外的氣喘、心血管疾病、婦科疾病等有關,甚至可被用於減肥或增重。

本場論壇共邀請林口長庚邱志勇醫師、黃泓淵醫師、台灣大學陳明汝教授、台大北護分院吳偉愷醫師等微生物代謝領域專家進行研討。

主持論壇的台大醫院副院長吳明賢表示,未來微生物領域中,代謝體學、無菌鼠培育和培養體學(culturome),將是除了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外,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

 
林口長庚醫院醫師邱志勇。(攝影:吳培安)

林口長庚醫院醫師邱志勇。(攝影:吳培安)

專長為兒童氣喘相關研究的邱志勇表示,目前針對特定疾病,結合代謝與微生物研究還不多。

代謝學不但能用於解釋許多兒童成長時的營養改變,像是在3~5歲兒童肌肉大量生長的時期,其體內與肌肉相關的微生物代謝物也會較多;甚至可用於預測許多疾病情形,是微生物學中越來越熱門的領域。

邱志勇的研究團隊便是結合代謝學與微生物學兩領域,發現某些腸道細菌的代謝物與氣喘和塵蟎過敏有關。

研究團隊透過比對有無對塵蟎過敏的兒童的呼吸道、尿液、腸道微生物、糞便檢體,發現除了腸道微生物的關聯性較低外,其他檢體中的微生物相竟都與塵蟎過敏有關,且檢體中部分的微生物代謝物,也和兒童過敏有關係。

目前,該團隊的研究雖然仍在找出關聯性、尚未解開明確機制的階段,但邱志勇也表示,確定關聯性後,會開始進行細胞與動物模型相關實驗,期望有日能將相關療法應用於人體。

臺灣大學教授陳明汝。(攝影:吳培安)

臺灣大學教授陳明汝。(攝影:吳培安)

台大動科系教授,也是台灣乳酸菌協會理事長的陳明汝,則分享了其團隊對乳酸菌用於減肥和增胖的研究。

陳明汝領導的團隊長期投入乳酸菌相關研究,其中發現了有增加體脂肪潛力的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 M1,和具有「減重」效果的Lactobacillus mali APS1兩菌株。

研究團隊針對體脂肪、發炎反應指標、微生物代謝物、肝臟脂肪等項目,進行細胞與動物實驗,結果皆證實兩種乳酸菌確實會對動物體態造成影響,讓小鼠「增肥」或「減重」。

陳明汝表示,APS1對現代人要用於減重、治療肥胖上相當有潛力,而M1則能用於畜牧業的養殖上;他們的初步研究已證實,餵食豬隻該菌種,能使豬隻增重,甚至讓其肋眼部位的肉變大。

陳明汝指出,雖目前微生物應用於人體的安全性及法規都仍是挑戰,但樂見下一代的益生菌,能有更突破性的發展。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北護分院醫師吳偉愷。(攝影:吳培安)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北護分院醫師吳偉愷。(攝影:吳培安)

台大北護分院胃腸肝膽科吳偉愷醫師,也發表了其研究團隊投入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相關的腸道代謝物——氧化三甲胺(TMAO)的相關研究。

腸道內的部分細菌,在人食用富含肉鹼的紅肉後,會代謝出大量的TMAO,而目前已知TMAO會促進血小板凝結、讓膽固醇容易堆積在血管中,間接促使心肌梗塞的發生。

吳偉愷的團隊透過給健康的受試者服用高劑量肉鹼,發現隨著每個人飲食葷/素不同、人體對肉鹼的反應程度不同,體內TMAO增加的程度也都不同,研究人員也進一步將受試者的腸道菌與TMAO產生的關聯進行比較,做出關聯性的預測模型。

吳偉愷期望,未來若能找出這些易產生TMAO的細菌之間基因的關聯性,就能進而發展出抑制這些細菌的藥物,讓人們不用只靠完全改變飲食習慣的方式,就能降低TMAO。

林口長庚醫院醫師黃泓淵。(攝影:吳培安)

林口長庚醫院醫師黃泓淵。(攝影:吳培安)

林口長庚生殖內分泌科黃泓淵醫師,則分享了與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的微生物研究。

黃泓淵的研究團隊,分析了患者腸道菌的多樣性、代謝體、微生物錶行等項目,結果指出,腸道微生物不但會調節消化道以外人體免疫細胞情形,更會影響女性雌激素的分泌週期。

由於子宮內膜異位是一項病程不可逆、嚴重時或接受藥物治療後,都可能造成不孕的疾病,且全球每10位女性,就可能有1位有此困擾,因此仍有相當大未滿足的醫療需求。

黃泓淵表示,未來若使用NGS技術,分析不同病程患者的糞便樣本,就有可能進一步找出與微生物相關的診斷方式和預後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