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業加持 三年研發有成

傑盟首款試管嬰兒「動態培養晶片」 懷孕機率高兩倍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1-01-10
傑盟在2020臺灣醫療科技展展出公司成果。(撰文/巫芝岳)

在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儀器科技研究中心(簡稱儀科中心)三年多來的輔導下,傑盟(股)公司在2020年10月,成功開發出全球第一款半導體製程製造的試管嬰兒「動態培養晶片」,突破國外動態培養技術不易量產、商業化門檻,這款模仿受精卵在輸卵管內成長的創新技術,有望將成功懷孕的機會提高兩倍之多。


隨著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晚婚趨勢漸長,俗稱「試管嬰兒」的人工體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成為許多求子心切、卻為不孕所困的夫婦普遍的選擇。

根據市調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的最新報告,2019年全球試管嬰兒市場規模達到183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9.5%;而進行人工生殖相關的儀器、設備市場則超過8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8.6%。

據媒體報導,臺灣的試管嬰兒治療著床率達到36.7%,僅次於美國,居全球第二,也因此讓臺灣成為亞洲不孕症患者的首選。

成立於2011年,位於竹北生醫園區內的傑盟股份有限公司(Jamon Inc.),切入不孕市場耕耘多年,初期從事試管嬰兒相關耗材的經銷,2017年決定投入研發,深入發展該領域。

傑盟在儀科中心輔導下,直搗核心的「受精卵培養」創新技術,並結合臺灣半導體優勢,歷經三年,2020年10月成功開發出第一款透過半導體製程製造的「動態培養晶片」,能將成功懷孕的機會提高兩倍之多。

仿生設計 動態培養成功受孕率可達70%

試管嬰兒的療程中,精子與卵子先在體外受精後,須經過5-7天的體外培養,在培養皿或試管內,以專屬的培養液做為細胞養分來源,直到受精卵發育到桑椹胚(Morula)或囊胚期(Blastocyst),再植入母體子宮。

傑盟創辦人暨執行長高子傑表示,自1978年全球第一位試管嬰兒誕生以來,至今市場上,這段培養過程都是「靜態培養」,一次給足受精卵培養液後即不再更換或移動,然而,這並不符合受精卵在自然情況下發育的過程。

「卵子與精子在輸卵管相遇後,受精卵會緩慢隨著輸卵管移動到子宮,細胞周圍的養分是不斷流動的。」高子傑指出,早在十年前,科學家就已發現若使用讓新的養分能不斷補入、代謝廢物能排出的「動態培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