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耶魯研究揭腦損後免疫反應變化 可望成中風治療新標靶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1-02-24
《Science》子刊:耶魯研究揭腦損後免疫反應變化 可望成中風治療新標靶(圖片來源:網路)

近日,耶魯醫學院(Yale School of Medicine)的科學家,在顱內出血(ICH,又稱出血性腦中風)病人的腦部,發現一系列發炎反應相關的變化,揭示腦部損傷後所產生的免疫反應,未來有望在此基礎上開發新的治療標靶,改善中風預後。該研究19日發表於期刊《Science Immunology》。

研究團隊運用RNA定序技術發現,病人發生ICH後的幾天,腦部包括CD14+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和噬中性細胞等免疫細胞,會出現快速變化,此外他們也進一步找出巨噬細胞中與預後情況的特徵。

他們發現,這些細胞的縱向轉錄圖譜(longitudinal transcriptional profiling)會有所不同:一開始會出現促進發炎的特徵,包括缺氧誘導因子(HIF)的活化、免疫因子的基因被表現、糖解作用(glycosis)增加等;接著,促進發炎的基因表現下降,吞噬作用和抗氧化生化途徑則被調控增加。

過去科學家已發現,ICH發生後,血腫(hematoma)周圍會有急性、局部的免疫反應,且他們預測,若抑制這種發炎反應,有可能改善患者預後,不過目前尚未有人發現可有效治療的細胞或分子標靶。

為了取得病人腦部的血液樣本,研究團隊與一項用微創導管治療腦出血血栓的臨床三期試驗「MISTIE III」合作,以取得數據。該試驗透過導管幫助,以胞漿素原活化劑(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溶解血栓,讓血塊排出腦部。

論文第一作者Michael Askenase表示,他們也透過該試驗收集患者預後情形後,檢定出與良好預後相關的關鍵免疫分子路徑,證實這些細胞或許有潛力幫助患者康復。

舉例來說,他們發現某些細胞會優先透過糖解作用,來產生能抗發炎的前列腺素E2;若能活化正確的受體,除了能影響鄰近免疫細胞外,影響也能擴及腦部的神經和神經膠細胞。

雖然這些途徑仍須進一步研究證實,不過對於這項可能致命的急性疾病,都將可能開闢出全新的治療方案,讓醫生得以針對大腦的免疫反應下手。

參考資料:

1.論文原文:https://immunology.sciencemag.org/content/6/56/eabd6279

2.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1/02/210222124513.htm

(編譯/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