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對抗變種新冠病毒機制 人體早有內建!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1-03-15
哈佛研究:對抗變種新冠病毒機制 人體早有內建!(圖片來源:網路)

近(10)日,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科學家,透過取自新冠肺炎患者恢復期血漿中的免疫細胞證實,人類的記憶B細胞(memory B cell)具有一套能應付變種新冠病毒的系統;透過多樣性的抗體組合,即便病毒變種,仍能保有一定的抵抗力。該研究論文目前已發表於醫學預印本《bioRxiv》。

研究團隊共繪製了來自19名康復病人,血漿中記憶B細胞單株抗體(mAb)尖峰時期的圖表,並分析出主要的7項單株抗體群,皆是以病毒棘突蛋白(spike protien)上表位(epitope)為目標的抗體。

其中3項是以棘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表位為標靶,稱為RBD-1到3;2項靶向N端區段(N-terminal domain, NTD)表位,稱為NTD-1和NTD-2;另兩個則以次單元2 (subunit 2)表位為目標,稱為S2-1和S2-2。

研究人員表示,過去不論是透過病毒感染或施打疫苗激發免疫反應,人體所激發的許多新冠抗體都已被鑑定出來,不過這些抗體在人類記憶B細胞庫中,實際協同運作的機制,仍未被詳細研究。

因此他們指出,本次研究中發現的7種抗體群,可說是對抗新冠病毒時主要的抗體組成,且很少有這些類別以外者。

其中,RBD-2和NTD-1是主要中和病毒的角色,而S2-1在則不同的病毒株之間,識別的廣度最好。

研究人員也針對英國、南非等變種病毒進行測試,發現病毒的RBD和NTD區域,最明顯會受到變種影響;而這些突變會對病毒與抗體的親和力造成影響,但這也表示,在原本抗體群中被認為用來對抗原始病毒株,是「多餘」的單株抗體,或許反倒可提供對抗變種病毒的效力。

他們表示,這些多餘的單株抗體,或許可在一動態範圍內,提供免疫系統「選擇性」的優勢,即便病毒變種,但仍有部分抗體保留足夠的親和力,因此仍能夠活化免疫系統對付病毒。

參考資料:

1. 論文原文: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3.10.434840v1

2. https://www.news-medical.net/news/20210314/Study-maps-crucial-component-of-long-term-immune-response-to-SARS-CoV-2.aspx

(編譯/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