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再生醫學專題-市場投資】

黑木投資羅敏菁:「市場定位清楚」臺灣再生醫療仍有大好機會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1-04-21
羅敏菁認為,只要找對方向,努力於臨床上建立成功案例,對台灣仍是大好機會。(圖:本刊資料中心)
現職黑木投資公司合夥人羅敏菁,早於1998年於華星生技服務(現被麗寶集團合併為麗寶生醫),在華星生技任職期間,她從事幹細胞及樹狀細胞的研究與治療。

真正投身細胞療法研發後,轉戰創投成為臺灣生技投資界知名人士,評估過多家歐美細胞公司,並對CAR-T技術多所追蹤。

羅敏菁也分享她對臺灣再生醫學產業的發展。
 
羅敏菁表示,細胞治療大致可分為癌症的免疫細胞治療、再生細胞治療和遺傳性疾病的基因治療,目前國際在這三方面競爭相當激烈;舉例來說,癌症免疫細胞治療以CAR-T為主,在液體癌以CD19為標的者已有三個品項獲美國FDA核准,但在固體癌上還有挑戰,目前國際競爭重心放在固體癌上面,挑戰性還蠻高的。

而臺灣企業在CAR方面研究較少,而以特管法下的非基因改良的免疫細胞促進為主,例如在Cytokine-Induce的免疫細胞,或用腫瘤抗原/腫瘤浸潤物刺激的樹狀細胞…等等傳統細胞治療上著墨較多,搭配癌症的標準治療,部份案例有見到療效,也為病人開闢另一治療管道。

羅敏菁也表示,在再生醫療方面,以幹細胞為主,特管法開放使用於燒燙傷的皮膚再生,或美容,或軟骨細胞再生,而在重大疾病方面,有中風的神經細胞修復,小腦萎縮症…等等臨床實驗正在進行中。她認為,臺灣在細胞治療上有不錯的人才與臨床案例。

另外特別一提,臺灣在特管法的精神下,把細胞治療的細胞生產,以藥物生產和管理的方式監督之,使臺灣的細胞治療上有藥品GMP的雛型,這在提供有品質,可追蹤和有臨床品質的細胞產品時,都讓醫生、病患、和國際有可信賴的品管基礎,這是相當聰明的管理思維,也幫臺灣的細胞治療,奠定國際競爭力。同時也創造出另一行業,即細胞的品質管理與細胞確效。
 
羅敏菁認為,臺灣細胞治療產業鏈已經形成,創造出許多的投資機會,只要是對病人有幫助,而且定位清楚,不會被藥物取代的細胞治療方向,都可以進行投資評估。而容易被藥物取代,或藥物治療結果會更有效,更方便的疾病,若硬要進行細胞治療,則要深思是否有利基,以防無法市場化。

而對於企業或投資者投入細胞治療的態度,羅敏菁建議,須要先做深入的國際功課,因為細胞治療有成本貴、收費貴、病患少、細胞無法即時大量生產救急等等缺點,不易和藥物的方便性進行競爭,因此細胞治療的定位必須十分清楚,才有投入的必要。另外細胞治療的投資須要口袋深、人才豐、有經驗,能與醫院密切配合者,較能長久經營。

她也表示,雖然佷多企業想當細胞生產單位,而無投入臨床實驗的計劃,不過細胞治療市場不大,各位要深思,蓋臺灣細胞治療已有至少三十年的歷史,這次特管法讓產業正名化,重現生機,但市場需求有限,還是無法滿足過多的細胞提供者。

(報導/彭梓涵)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