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香、檳、酒族小心了! 食道癌激翻3倍

9醫師組「台灣食道研究聯盟」力倡早篩、新療法

撰文記者 王柏豪
日期2021-05-01
9醫師組「台灣食道研究聯盟」,前排左起:義大醫院李青泰、王文埨;花蓮慈濟醫院陳健麟;林口長庚醫院劉乃仁。後排左起:亞東醫院鐘承軒、中山醫院蔡明璋;臺北醫學大學醫院簡錫淵。
食道癌是胃腸道癌症中,預後最不好的一種。食道癌不僅早期發現不容易,手術切除、放射治療或化學藥物治療等,迄今仍難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五年存活率一般僅約為 4 %,與胃或腸癌比,是存活率最差的消化道癌。10年來,台灣社會重視飲食、美酒,“ABCD” 族群( 飲酒、吃檳榔、抽菸,「俗稱香、檳、酒」)愈來愈多,導致食道癌發生率激漲3倍。
 
9位內視鏡學會專科醫師,包括:義大醫院王文埨、李青泰;台大醫院王秀伯、花蓮慈濟醫院陳健
麟、林口長庚醫院劉乃仁、臺北醫學大學醫院簡錫淵、亞東醫院鐘承軒、中山醫院蔡明璋、台北慈濟陳建華等。他們有志一同,決定籌組「台灣食道研究聯盟」,今(1日)齊聚一堂分享與切磋臨床研究案例與新治療方案,並力促有危險因子的民眾及早進行篩檢,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盼能預防及減少國人食道癌發生。
 

(圖說:70歲食道癌病患,手術切除病灶後,經過自日本引進的自體細胞培植食道細胞層片治療8週後,在術後不必使用類固醇下,傷口癒合到2公分。)

義大李青泰醫師分享對臨床收治病人進行食道細胞層片治療成果的案例,該70歲病患因胃痛被診斷出早期食道癌,手術切除病灶後,經過自日本引進的自體細胞培植食道細胞層片治療8週後,在術後不必使用類固醇下,傷口癒合到2公分,12週後更癒合至不到0.5公分,且沒有出現食道狹窄問題,但過去經驗顯示,手術後100%周圍傷口會出現100%狹窄問題,病患也都必須服用類固醇,造成病患即使手術後也難以恢復吞食的功能。
 
王文埨醫師也表示,此一案例比日本的臨床成果更好,由於日本發表的臨床結果並沒有進一步的療效機轉,未來,聯盟成員將進一步透過動物模型進行相關的轉譯醫學研究,希望有機會發表實證論文,為食道癌帶來新療法。
 
義大醫院李青泰醫師強調,食道癌是比較常見之惡性腫瘤之一,發生的致病因素主要在飲食方面,包括抽菸、喝酒、檳榔、含亞硝胺食物等,被形容為“ABCD”。尤其是喝酒,「食道癌現在已被視為文明病了,但國人飲酒族越來越多、人口也越來越年輕化。病患往往等到出現吞嚥困難症狀才就醫,導致食道癌成為最容易被民眾忽視的癌症之一。」
 
李青泰說,其實現在食道癌的診斷並不困難,各種早期篩檢方式不斷隨醫學技術進步被開發。以義大醫院為例,義大醫院十年前就開始對高危險群族群進行早期篩檢,確診率可達40%~50    %,讓病人得到有效的早期治療。

李青泰因此特別呼籲,「目前唯有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才是改進預後和存活率的唯一途徑。ABCD族的民眾,千萬別等到吞嚥問題才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