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2021》打破疫苗開發障礙

輝瑞董事長Albert Bourla:目標2年產70億劑新冠疫苗 科學終將獲勝!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1-06-15
輝瑞大藥廠(Pfizer)董事長暨執行長Albert Bourla與美國生物科技創新組織(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BIO)主席Michelle McMurry-Heath對談。
美國時間14日,輝瑞大藥廠(Pfizer)董事長暨執行長Albert Bourla,受邀於北美數位生技展(BIO Digital 2021)中,與美國生物科技創新組織(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BIO)主席Michelle McMurry-Heath對談,分享在疫情下輝瑞如何打破疫苗開發的障礙(Breaking Barriers in Vaccine Development)。
 
輝瑞與德國BioNTech合作開發新冠肺炎mRNA疫苗,不僅是因為mRNA疫苗是新科技,還以史無前例的速度開發、獲得美國FDA批准,甚至以數以億計的規模生產mRNA疫苗,都是過往未有的創舉。
 
「我們需要親自發明製程、設計需要的設備、向設備製造商下訂單,然後再測試。現在我們遇到最大的瓶頸,其實是脂質(lipids,包裹mRNA作為載體的生原料)從未以這樣的規模生產過。」Bourla說。
 
Bourla表示,輝瑞希望在今年12月就能生產30億劑、到了2022年共生產40億劑,也就是2年加起來70億劑。
 
這個數字不是只為了提供給已開發國家,而是希望提供給全世界的每一個人。同時,輝瑞也採取「以量制價」(tier pricing)的原則,且中收入國家會給予半價優惠、低收入國家甚至給予成本價,希望藉此實現平等(equity)。
 

疫情帶來加速開發新模式

 
談及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公私協力夥伴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Bourla認為,輝瑞疫苗之所以能在短時間成功的關鍵,「不是在乎每個人有多少功勞,而是最後有多少成效(outcome)。我認為在合作關係中,最好的成效來自於每個人都專注在自己該做的事情,並且知道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
 
Bourla表示,一個有活力的私營單位(private sector)固然重要,從呼吸器、檢測試劑、治療藥物、疫苗接種都需要他們,但如果沒有政府單位合作也無法實現。尤其是FDA,在這次依然做好了他們在法規監管扮演的角色,但沒有像過去花上8、9個月,而是在幾個小時內就給我們回饋,這得歸功於很多人日以繼夜的辛勞。
 
Bourla表示,這次火速開發疫苗的經驗,也讓他們學習到:其實很多事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更快且更好的完成,例如導入數位化技術、組織臨床研究中心加速受試者招募、改善樣本的運輸(logistics)等,這也將永遠改變我們的思維。

除了臨床開發與時間賽跑,Bourla說,輝瑞在這次疫情中做出的另一個改變,是資訊的透明度(transparency)。
 
「因為我們是上市公司(public company),過去通常我們只會把結論呈現給大眾看,但這次我們不僅在早期科學數據出爐時、就立即就把所有資訊公開,甚至詳細到給法規單位審核的程度。」
 
Bourla也透露好消息。目前他們透過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真實世界數據和細胞免疫力(cell immunity)數據,證明輝瑞疫苗的保護力,可以擴及到目前出現的每個變異株。
 
此外,即使未來出現侵略性更強的變異株,他們也能在100天內做出針對變異株的疫苗,目前他們已經將這樣的想法應用在beta變異株(南非變異株)上。
 

相信科學必將獲勝

 
Bourla表示,疫情下不僅許多人陷入恐慌、擔心沒有疫苗、甚至質疑疫苗是在選舉前還是選舉後推出,也有人出現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對此他認為,除了輝瑞會做好嚴謹的臨床試驗、公開透明研究數據來說服大眾之外,他也認為政治人物、記者、社群領袖(community leaders)、家人、朋友,都應做好了解現況和說服。
 
「不要嘗試去和害怕接種疫苗的人說『別擔心』,而是必須跟他說,你接種不僅是為了保護自己,也是為了保護社會免於疲弱。如果你不接種,你所愛的人就越可能身陷危機。」Bourla說。
 
最後,Bourla表示,他相信在這次疫情中,大眾對科學的信心增加了,而疫苗、藥物和檢測,也證明了「科學終將獲勝」(Science will win)。
 
「很多年輕人願意投身高科技業,那當然很美好,但未來是不是也有更多人,能因為認同生物科技能夠拯救世界而願意加入?我也很驚豔於越來越多有熱情的人想要加入輝瑞,我期待2021將是科學獲勝的一年。」他說。
 
(報導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