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BTC會議 專家語錄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19-10-05
撰文/ 編輯部整理 攝影/ 林嘉慶、彭定凱

2019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io Taiwan Committee, BTC)於9月3日至5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以「完善產業生態系,建構國際競爭力」為主軸,展開「趨勢未來、跨域創新、法規布局、資金動能、國際鏈結」五大議題的交流討論,安排多達28場主題報告。

具國家策略層級之BTC會議,十餘年來被視為生技施政方針重要決策依據的關鍵會議。

今年BTC會議聚焦「跨域結合」產生的新興科技生態,帶動跨業合作、引領產業創新,並順應數位轉型的浪潮,推動臺灣生醫邁向數位、精準及智慧醫療等領域發展。

多位科技界專家,從科技界角度鏈結生醫新藍海及人才培育,導引產業新思維;睽違四年,今年再次導入「農業」議題,研討臺灣發展智慧農業的利基以及拓展海外商機的策略模式 ; 並新增「國際鏈結」議題,以強化臺灣全球能見度作為努力標的,邀請跨國企業代表從國際觀點提出臺灣切入全球市場的契機,盼引領臺灣生技產業突破框架、積極轉型,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與新價值。


議題一:全球趨勢 願景未來

吳政忠» 跨域、法規、資金、國際鏈結 打造跨業融合的生態系

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政忠表示,以往會將生醫產業分為藥品、醫材、大健康等三大領域,但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5G相連以後,這些領域的界線將會越來越模糊,未來十年,將把「人」跟「物」串連在一起,除物聯網外,將構成人聯網。他指出,臺灣擁有全世界頂尖的健保系統,30多個醫院都擁有人體生物資料庫(Biobank),這些數據若能整合進入物聯網、人聯網,將數位科技跟健康結合,就是臺灣未來最關鍵的利基。

他強調,未來將是一個跨業融合的生態系,將橫跨生技醫療、新農業、國防產業、亞洲矽谷、綠能科技、循環經濟、智慧機械等各領域,將科技結合科技創新,如同沃土層,將培育人本永續的智慧國家。

(左起)中研院廖俊智院長、鈺創科技盧超群董事長、吳政忠政委、唐鳳政委與科技會報劉祖惠主任,於「議題一」探討如何跨域結合培育臺灣未來發展的關鍵利基。

廖俊智» 重視基礎研究 未來50年打造高利潤、扎根深產業

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開場便引用了比爾蓋茲的一句話:「大部分人們都高估了一年內能達成的事,但通常低估了十年能達成的事。」他強調基礎研究與生醫博士級人才的重要性,並須放眼十年之內的研發成果。廖俊智指出,生醫研究跟新藥研發很重視選題,但現在臺灣面臨的最大問題狀況就是,技術成熟時,大勢已去矣。

臺灣過去50年來,大多主要是「引進」新科技,以模仿、學習、代工為主,但低利潤不生根。廖俊智希望,未來50年臺灣能「創造」新科技,創造出高利潤、扎根深的產業,而要達成這些,人才、資金、決心這三大項最為重要。但他也指出,臺灣培育的生醫博士,跟美、日、德,甚至是中國相比都相對短少,應增加學界與業界溝通,縮短學用落差。另外,臺灣每年投入在研發上達6,000多億臺幣,雖然在國際中相對高,但仍落後於中、美。因此,呼籲政府要有決心,從制度和政策下手,重視基礎研究。

盧超群» 生醫加乘半導體 可遽降基因體定序成本

鈺創科技公司董事長暨執行長盧超群指出,半導體產業(Semi Industry)、數位系統(eSystem)、生技(Bio)與醫藥(Medicine) 四大領域稱為SEBM,相互跨域發揮的綜效,加上透過人與物的異質性整合(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能為半導體大幅加值,到了2030年將上看1兆200億美元的產值。

盧超群表示,半導體正扮演多元應用的智慧核心,例如智能保健、晶片的臨床應用或將生物體與電子結合運作等。此外,電子技術的整合,讓基因體定序的成本可以比摩爾定律預測的下降更快,到今年只需要1,000美元,加速了許多生醫及基礎研究的發展,也讓臺灣能更快迎向個人化和預防醫學。他強調,這是抗癌作戰中最讓人振奮的時代,診斷、療法、資訊學都促成了癌症精準治療。盧超群指出,臺灣目前健保系統累積了13億張影像,瞄準AI判讀技術,未來可結合大學、醫院能量,成為醫師有力的輔助。

唐鳳» 資安防禦策略轉型 納入敵方思維強化韌體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開場即直言表示,資通訊安全與自主權是未來的一大挑戰,也是目前國際上的趨勢。目前國際上的資通安全策略,已從防守性轉移到系統韌性(Cyber Resilience),亦即在敵方必攻的前提下,強調結構的調適性,就像人體的免疫系統一樣,這套策略也被法國馬克宏的選戰團隊成功防禦了對手的抹黑。

唐鳳認為,面對駭客攻擊,最好的防禦就是主動出擊,積極探尋、拉攏白帽駭客加入團隊,吸收他們的知識和思路,稱為積極探尋(Proactive Defense),未來,臺灣政府也會編列更多具有此類專長的資安人力,建立「攻守聯席(Purple Teaming)」,才能更有效率的守護資安。

法規方面,國際上有MIT開放的OPAL (Open Algorithm,即「開放演算法」)架構可參考,跟隨最嚴格的歐盟個資法規《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確保演算法的產出(Outcome)無法被回推其中的運算模式,目前也已經商業化。

劉祖惠» 去年臺灣生醫營業額5,148億元,年成長率達5.6%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生衛醫農組組主任劉祖惠表示,2018年臺灣生醫產業的營業額為5,148億元,較2017年成長了5.6%,其中以醫材類別成長了8.8%為最大。民間投資額方面,今年上半年更較去年同期成長了15%。政府也持續打造生醫產業創新創業的友善環境,如國家生技園區已於去年10月正式啟用,未來將與新竹的生醫園區、南港園區串聯成生醫廊帶。

法規方面,去年《特管辦法》的實行是一大突破外,部分癌症基因檢測也將納入健保給付。劉祖惠表示,臺灣資料庫數量充足,全民健保資料AI應用服務試辦也已從今年6月4日開放受理申請,截至7月10日共計8件申請案已審查通過;而臺灣智慧醫療創新(HST)平台,目前已經匯聚42家醫療機構廠商參與。未來,政府並將結合法規、資金挹注、生醫廊鏈、人才培育,讓臺灣生技產業提升為創新、跨業融合的生態系。


議題二:跨域合作引領產業創新

張幼翔» CAR-T全球火熱 成本高為最大挑戰之一

賽基(Celgene)企業副總裁暨全球細胞療法製造總監張幼翔表示,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 CAR-T),是當前全球臨床試驗爆炸性發展的研發主題,案件數每年都倍數成長,預計到2019年可能會來到400多件,其中以美國、中國最多。

張幼翔指出,CAR-T療效雖好,但成本卻是一大問題,一個療程約是10到20萬美元,這包含了勞動密集的人力成本、病毒載體製造困難、患者個體差異以及物料成本。

張幼翔建議,廠房設計應以彈性化的模組設計為目標,兼顧品質管制(QC)和品質保證(QA)的方式,若能將多個操作步驟統合到一個機器,未來將有機會在醫院進行中央化模式處理,以簡化治療程序;此外,若能夠降低異體CAR-T治療的風險,也可望將成本降低到一萬元。

馮玉蓮» 品質、法規及基礎設施為精準醫療挑戰 政府需長期信賴及投資

嬌生集團(Johnson & Johnson)旗下之楊森藥廠(Janssen)全球診斷策略及開發總裁馮玉蓮表示,FDA目前批准的個人化醫療產品中,30%的項目為精準醫療,目前FDA也核准了約36個伴隨式診斷產品,尤其是近年來在聚合酶連鎖反應(PCR)和次世代定序(NGS)通過率非常高。

馮玉蓮強調,NGS的應用相當廣泛,從表觀遺傳、免疫到微生物相都能應用,而結合人工智慧(AI)與深度學習來診斷基因表現,也可更有效率的達到精準免疫療法。

此外,液態活檢(liquid biopsy)近來也備受重視,只要抽血就能檢驗疾病。這項技術也可以和NGS結合,預估到2023年,產值將超過16億美元。

馮玉蓮最後強調,精準醫療的研發並非一蹴可幾,最重要的挑戰還是資料的品質、法規及基礎設施,以及政府和投資人長期的信賴與投資,才能順利開花結果。

盧虎生» 因應高齡化、少子化 臺灣智慧農業發展沒有退路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盧虎生強調,「氣候變遷每年造成農損123億,將近是我國農業科技預算的2倍以上;人口的減少、高齡化更是兩大問題,而且惡化得比日本還要快。以智能化農業因應未來的糧食需求,已經是沒有退路、發展勢在必行。」

盧虎生表示,臺灣擁有多元化的生態環境,以及相對優良的生技產業環境,若臺灣農業能結合農業生物經濟與智慧農業,不但可幫助產業升級,也可大幅提升臺灣農業的生產率與國際競爭力,成為亞熱帶、熱帶農業的領先國家。

科技部自去年起也規劃了完整的架構,推動智慧科技在農業產的應用,所投入的領域以「智慧機械及AI/物聯網(IoT)在農、漁、畜業的應用」為最多,在2018與2019年度佔比皆超過45%。然而,盧虎生表示,田間試驗和商業模式仍是目前當前智慧農業的兩大問題。

簡立峰» AI前景大 但跨領域人才培育仍待加強

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指出,現今AI似乎看起來百花齊放,實際上推行並沒有那麼快,但全球AI結合健康照護的前景仍然十分龐大,預測年產值到了2025年將到達360億美元。他強調,AI與健康照護的跨領域合作在選擇題材上相當重要,目前臺灣業界要取得高品質醫療數據也仍有一定的門檻,加上資安、法規等問題,仍是挑戰重重。除此之外,跨領域人才培育上也面臨挑戰,包含學生學習意願有待提升,以及教育體系課程調整缺乏彈性等問題,加上目前國內資通訊與生醫跨域合作的成功案例不多,也可能降低學界與產業界跨域合作的意願。

簡立峰建議,國內重點大學的電資學院與生醫學院應合開學程,或參考國外頂尖大學,部分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的策略,提高學生跨域學習的意願。在產業方面,政府應獎勵跨域合作計畫,並推廣運用AI與資訊科技開放源碼,透過推廣跨領域合作的成功案例,使更多公司投入跨域的研發。

郭伯臣» 全力培育跨領域人才 放寬學校人才、技術、資金、土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