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面埋伏 發展精準醫療

撰文記者 王柏豪
日期2016-12-15
開版圖

本刊上期舉辦「台灣精準醫療圓桌論壇」,邀請產、官、醫界專家探討台灣精準醫療的發展現況與挑戰;這期本刊特別訪問中國多位名人、產業領袖,分別從十個層面探討與點評「精準醫療」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窺見了中國如何「十面埋伏」發展精準醫療,力爭未來精準醫療的國際龍頭地位。

文、圖/王柏豪


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精準醫療」後,引領各國政府前仆後繼。

然最早倡議「精準醫療」的美國,由於川普一上台,首先揚言要推翻歐巴馬的「醫改方案」相關政策,一度讓剛起步的「精準醫療」未來充滿了變數。

但國會兩黨終於達成共識,確定將從立法層面保障美國,於未來10年將提供48億美元,資助包括「精準醫療」(14億美金)、「抗癌登月計畫」(18億美元)及「腦科學研究計畫」(16億美元)等研究。

這些將影響美國未來或更長時間的生物醫學創新研發、疾病治療及健康領域的發展,終於落地生根,不至於受到政治更迭的影響。亦足見,「精準醫療」的發展,已是任何政權都不可逆檔的世界潮流。

其中,中國發展的風潮尤為熾熱,「精準醫療」已經被列入中國《十三五計畫》國家重點研發專案,科研產業迅猛生長,已不下歐、美。

11月中旬,杭州國家級眾創空間加速器-貝殼社,舉辦了「2016中國醫健創新創業大會」,也以「精準醫療」為論壇主題,聚集了來自中國科學院院士、「千人計劃」學人、三甲醫院院長、產業領袖以及頂尖創投等專家及同行,吸引800位生醫界中高層和產業人士出席。

本刊在主辦單位貝殼社協助下,特別訪問了多位與談專家,分別從十個層面圍繞著「腫瘤精準醫療」,探討與點評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包括願景政策、技術變革、醫療應用、產業發展以及創業投資等,也窺見了中國如何「十面埋伏」發展精準醫療,以力爭未來精準醫療的國際龍頭地位。

以下是本刊整理,中國各專家就各層面問題的回答、看法與建議。

精準醫療帶來什麼樣的大願景?

詹啟敏:重點不在「醫療」,更在「精準」。

中國工程院院士、分子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詹啟敏表示,隨著精準醫療被納入中國「十三五」規劃,升級為國家戰略。

顯然,中國政策層面對大健康的支持力度正在不斷加大。

「大健康產業不僅成為中國產業升級提速的引擎,更是世界經濟的新引擎。『精準醫療』又是未來大健康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詹啟敏強調。

他指出,講到精準醫療的核心資訊,其實是包括「精準」和「醫療」兩個層面。而大數據分析工具和技術,以及醫療資訊系統科技則是確保精準的前提。

科技創新是持續發展的動力

詹啟敏在接受訪問時,「精確」地陳述了所謂「精準醫療」的定義。他說,「精準醫療的本質是通過基因體、蛋白質體等體學和醫學先進技術,對於群體與特定疾病進行生物標記的分析和鑑定、驗證與應用,從而『精準』地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療的標靶,並對一種疾病不同的狀態和過程進行精確分類,最終實現對疾病和特定病患進行個體化『精準』治療的目的,提高疾病診治與預防的效益。」

他進一步指出,「個人基因定序的普及化,正在為全球健康和醫療產業帶來巨大變革,大數據的統計分析也將有助於精準醫療的實現,因此,大力推動精準醫療發展,對提高疾病診療水準,帶動大健康產業的發展意義非常重大。」

詹啟敏強調,「精準醫療不僅是公眾對健康的需求,更是臨床發展的需求,精準醫療是醫學發展的要求和目標。」

但詹啟敏亦同時強調,「在發展精準醫療這過程中,科技創新是唯一的動力,產學研的合作是推動精準醫學的關鍵支撐。」

他認為,由於精準醫學剛剛起步,一定會遇到在技術創新、法律、法規和倫理層面等帶來的很多挑戰,「但只有通過產學研政的合作,才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詹啟敏表示,即便有泡沫中國精準醫療仍將超速發展。(圖/貝殼社提供)

那些精準醫療政策正在推進與實施?

李 青:探索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弱化事前審批的機制。

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簡稱衛計生委)主任李青表示,中國中央制定的《健康中國綱要》中,有幾個非常重要的文件檔:1.關於推進衛生與健康科學創新的若干意見,2.推進衛生健康科技與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指導意見。

李青指出,這確定了至少在「十三五」以前,中國要推進6個健康衛生工作,以及必須做好重大創新工程和專案的組織實施,而這裡的兩個重大課題專項,指的是新藥創制和傳染病防治。

李青強調,加強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工作,對未來精準醫療體系的建設息息相關,中央也因此特別重視。

他表示,自中國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央財政出台了一大堆計畫,但自2014年底,中國已經開始了新的科技體制改革。包括:引導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相關的專項,同時開放融資引導更多企業參與創新。

中央的相關部門也不再直接管理課題,具體項目管理將委託專業機構,第一批建設的專業機構有7家,包括科技部高技術中心、科技部生物中心、工信部產業促進中心、科技部21世紀議程中心、科技部農業中心、衛生計生委和科技發展中心以及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


中國國家衛計委主任李青表示,中國預計投入16億人民幣啟動國家精準計畫。(圖/翻攝自網路)

精準醫療5大任務

今年上半年開始,備受社會關注的國家精準醫學計畫啟動實施,分五大任務:25個方向。這5個任務彼此存在著邏輯關係,包括:任務1新一代臨床用生命組學技術的研發組學應用,任務2大規模人群隊列研究;任務;3精準醫療大數據的資源整合、存儲、利用與共用平台建設;任務4疾病防治診治的精準化研究;任務5精準醫療集成應用示範體系建設,就是最後在一定的範圍內進行試點。

不過,儘管啟動了精準醫學計劃,中央也將進行頂層組織設計以建立行政監管體系,在指南任務中,甚至明確寫到中國要跟美國一樣做到百萬人的人群隊列。但這仍存在問題,也就是大家如何統一標準?如何實現資料共用?「如果這兩點不能實現,8個人群隊列就是五花八門。」李青說。

李青認為,精準醫學領域特點,就是與產業聯繫非常密切,他因此建議,政府是不是應該需要向新藥創制重大專項一樣,也在某些組織立項的機制上,能進一步突顯和發揮產業化的作用。

李青也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國精準醫療專項已立了60個專案,整個立項程式已經完成了。未來進一步要看的是,這些專項(包括其手段)是否和目標符合?中國精準醫療是要建立一個體系,專案不是自由組隊,或隨便打仗。

李青接受訪問時指出,精準醫療領域很複雜,包括分子診斷領域、基因診斷領域等,涉及的相關部門很多,因此,關卡也特別多。產品、技術、機構、人員究竟怎麼監管?「目前,新的準則在研究之中,我們希望多探索一些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但弱化事前審批的機制。」

精準醫療需要儲備那些新技術?

于 軍:從生物醫學實驗演變,看精準醫療未來技術。

參與過美國人類基因體計畫,回到中國後同時建立了華大基因,及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研究所,于軍舉出4個例子,代表精準醫學面臨4個方面的挑戰:首先是體系的挑戰,然後是理論、技術和業態。

于軍表示,中國雖然確定了未來的大健康戰略,但差距有多遠呢?美國的生物醫學研究主要是聯邦政府投入,主要又分兩個部分,一是國防,國防占所有投資的一半,另外一半中有近25%是健康產業,包括醫學的投入,所以投入相當大,僅次於國防。

以數字比較為例,若中國一年投入約400美元,美國就是1萬美元,這說明中國仍有很長路要走,在未來若干年中,至少要再投入上翻幾倍的預算。


于軍表示,美國投入生物醫學的資金是中國的2.5倍。

精準醫療面對時間軸的考驗

產出又如何呢?根據醫學論文發表的最新統計,中國在醫學和生物的論文發表是最低的。又可見,中國在這個體系中需要有更多的投入和佈局。

于軍在接受訪問時表示,「精準醫學計畫」字面上是計畫,但其實是一個四位一體的規劃,四個方面包括學科和基礎建設,學科又有基因體學和生物資訊學等;另一個是項目,即各學校或單位建立的研究單元,如美國在精準計畫項目中,白紙黑字寫明要進行100萬人的完整基因體序列,而2014年已經投入了1.45億美金。

于軍強調,「這就是投入。」當時「人類基因體計畫」每年追加2億美元的投入,並從準備十年,到執行十年,「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積累是人才和技術突破。現在業界內大部分用的定序,就是當時的技術突破。」

于軍表示,人類基因體計畫也是很長的路線圖,從1990年開始規劃到2020年,現在才走到疾病的生物學和醫學科學中,其實也就是精準醫學。

精準「醫學」是學術界要做的事,是一個專案推動,由於產生的成果非常重要,對社會影響很大,所以又走進了精準「醫療」,又由於面對的是常見疾病,所以每個人幾乎都能參與,又變成了精準「健康」和精準「生活」。他並強調,「中國在這個領域並沒有落後。」

但于軍指出,精準醫療要面對的,是時間軸拓展的考驗,從研究疾病角度看,精準醫療顛覆了傳統生理系統的方式,需要人群的詳細調研。過去病人看醫生是有病才看,不一定從小有紀錄,所以時間軸資料要做得更細,包括細胞週期、生命週期和季節環境都有週期。

于軍表示,精準醫療技術的挑戰也分很多方面,包括遺傳學、資訊學等,如RNA是人類很重要的分子,但目前尚未能定序RNA;生物領域也急需新的技術,現在定序已經結合物理工程學的技術,進入第五代的NANOPORE (奈米孔)技術。

「另外是設備的革命」,于軍舉例說明,血液裡的物質非常複雜,從一個分子到109個分子,然後進入到大數據資料,絕不是一台機器或10台機器,至少上百台的機器可以測量這些成分。

于軍強調,「主要的大趨勢就是要把各領域的前沿技術彙聚在一起,解決醫學生物學的問題。科學平台的發展不只是把大東西變成小東西,而是跨領域的整合,但這是很大的挑戰。」

如何建構大數據資訊的知識管理架構?

郭毅可:數據整合是精準化研究的關鍵,大資料要合規、可視化。

來自英國帝國理工工學院資料研究所所長郭毅可,他在習近平出訪英國期間,親自為習近平簡報大數據科學的進展,在接受訪問時,郭毅可開宗明義指出:「資料科學主要的特色不是專門學科,是多學科的媒介,資料科學很大的任務,就是利用大資料為醫學研究做重要的支持。」

郭毅可介紹,資料科學研究所有5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