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虛擬健保卡」推動遠距醫療與疫後醫療數位轉型

撰文專欄:陳瑞杰
日期2021-07-23
陳瑞杰/臺北醫學大學 智慧醫療講座教授。(圖/本刊資料中心)
新冠肺炎在台延燒,三級警戒讓全國醫療機構營運降載,衛福部與健保署也同意暫時全面開放「遠距醫療」,部分國人就醫型態也因此改變。但是,民眾在線上看完診,卻仍需回到實體醫療院所,核卡、繳費、領藥,讓人覺得只開放半套視訊診療。衛福部醫事司與健保署也迅速回應,其中一項改善就是推動「虛擬健保卡」,七月初,宣稱已有628家醫事機構參與,但都仍在系統整合中。
 
李伯璋署長也在7月18日自由共和國論壇中,提出面對疫情,健保署推出「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內含三大重要科技工具「COVID-19疫苗接種/病毒檢測結果」、「視訊診療」、「虛擬健保卡」。筆者有緣於二年多前,對健保署長官提及有關晶片卡改革、虛擬卡建立與區塊鏈應用建言。今天高興看到在疫情催生下,健保署提出「虛擬健保卡」應用。
 
虛擬健保卡原本僅鎖定於三大非典型醫療服務推廣,一類是居家醫療,另一類是偏鄉離島遠距醫療,第三類則是因應去年初COVID-19居家檢疫或隔離的通訊診療。
 
但是,醫界同僚都瞭解在日常實務中,實體健保卡之遺失、毀損、補卡者,遠遠多於以上三類非典型醫療服務。但疫情迫使眾人改變服務模式,反為數位轉型重要推力。如何延續三級警戒後,以「強化資訊流、物流,以減少人流」原則,讓視訊診療成為疫後主要的就醫途徑之一,來減少病人與陪病者不必要的風險,「虛擬健保卡」正可以擔任關鍵工具。
 
「虛擬健保卡」其實應正名為「數位健保卡」,也就是每位保險人的數位ID。「虛擬健保卡」必需在開啟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後,再輸入帳號與密碼,才會出現虛擬健保卡與QR Code, 且QR Code授權只限一次,時效5分鐘。透過已經建立健保卡及手機的身分綁定,其保護個人資安程度,甚至比目前健康存摺之管理嚴謹。
 
目前臺灣於疫情期間,民眾插健保卡後,可立即查詢TOCC,並直接在第一層資訊中主動提示為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自主健康管理等個案,讓醫療院所有效地進行分流、管控,避免疫情進入醫院場所。
 
因此,未來「虛擬健保卡」除取代實體健保卡作為數位身分辨識外,還應能以(病)人為中心,提供跨政府單位之系統連結,快速協助第一線公衛防疫、預防保健,與查詢個人重要健康資訊(快篩、PCR,和疫苗護照等)。
 
尤其,健保署提出明年三大目標政策中,除了擴大遠距醫療,也要整合慢性病健康促進平台。然而,目前慢性病看診資料在健保署,而成人健檢、四癌篩檢與BC型肝炎篩檢在國健署,想要將數位科技導入醫院內外的慢性病照護,提早預警,提升照護品質,亟需整合以上平台,來因應台灣老年化社會需求。
 
因此,具體建議「虛擬健保卡」這項對全民與醫界都有極大助益工具,應該儘速完成。其功能不應侷限於個人身分辨識,應該發揮其預警、健康篩檢和疾病防治等提示功能,疫中用於防疫分流,疫後用於預防保健與醫療服務。對於遠距醫療常態化,可立即改善作半套之民怨,進而驅動台灣醫療體系之數位轉型。

陳瑞杰/臺北醫學大學 智慧醫療講座教授
202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