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劍橋解食道癌起源之謎 「巴瑞特氏食道症」篩檢可能為早期診斷解方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1-08-18
《Science》劍橋解食道癌起源之謎 「巴瑞特氏食道症」篩檢可能為早期診斷解方 (圖片來源:網路)

近(13)日,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一項研究,證實了被認為是食道癌前病變的「巴瑞特氏食道症」(Barrett's esophagus),惡化為食道癌的機制,相當於解開部分食道癌亞型的起源;研究並指出,若要早期診斷、預防食道癌,檢測這項病變可能是關鍵。該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Science》。

研究團隊發現,在出現巴瑞特氏食道病變時,胃部頂端部分環狀細胞(goblet cell),會轉變為具有腸細胞的特性,而這種變化是由MYC和HNF4A兩個基因控制的。

他們分析了來自巴瑞特氏食道症患者和健康人的組織樣本,兩位論文共同第一作者Karol Nowicki-Osuch和Lizhe Zhuang研究員,先是製作了巴瑞特氏食道症中所有細胞和組織的基因圖譜,其中包括「食道黏膜下腺」(oesophageal submucosal glands)這項未曾被從新鮮人體組織中分離出來的結構。

接著,他們使用單細胞RNA定序、建立甲基化圖譜(methylome)等技術,分析每種細胞的基因、追溯特定細胞類型起源。

結果顯示,胃部細胞和巴瑞特氏食道症細胞間,存在驚人的相似性,顯然胃頂端的細胞會經過重新編程(reprogramming),變得更接近小腸細胞、取代食道細胞。這項發現讓研究人員出乎意料,因為巴瑞特氏食道症主要發生在靠近胃的食道下段,離小腸仍有段距離。

此研究也指出,食道癌細胞會從胃細胞的轉變開始,先變為巴瑞特氏食道症細胞,然後轉化為癌細胞,而MYC和HNF4A兩基因則為這項癌變過程的關鍵。

Nowicki-Osuch表示,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觸發這些基因的原因為何?」,他指出,該原因可能是多種複雜因素的組合,例如膽汁逆流和其他風險因子,包括:肥胖、年齡增長、男性和白種人。

領導該研究的Rebecca Fitzgerald教授表示,即使患者被診斷為食道癌時,可能已看不到巴瑞特氏食道症這項病變,但這項研究仍顯示,篩檢這項癌前病變可能是控制食道癌的重要方法。

參考資料:

1. 論文原文: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3/6556/760?rss=1

2.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24955

(編譯/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