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BTC會議》

陳鴻震:全球智慧醫療市場上看2760億美元 臺發展需加強數據治理、法規制定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1-08-30
科技部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陳鴻震司長,報告「臺灣智慧醫療的推動契機與策略」。(圖片來源:直播截圖)
今(30)日,2021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盛大開幕,會中四位引言人之一的科技部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陳鴻震司長,報告「臺灣智慧醫療的推動契機與策略」。
 
他首先表示,「智慧醫療就是推動精準健康的重要一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智慧醫療是數位醫療的延伸,它是資通訊(ICT)科技在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應用,範疇包括:醫療健康資訊、個人醫療、遠距醫療與照護、行動醫療、穿戴式裝置等。
 
以全球智慧醫療市場來看,2021年規模為1,840億美元,預估2025年會達到2,76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7.6%,其中又以「遠距醫療」成長潛力較高,CAGR為25.9%。
 
他分析近年智慧醫療蓬勃發展的原因,主要是歸因於兩大因素,包括:AI、大數據的技術不斷創新,促進了智慧醫療發展,另外,則是去年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的不可抗拒因素,加速了智慧醫療的落地應用。
 
陳鴻震也分析臺灣智慧醫療發展的優勢、劣勢與機會;優勢方面:臺灣有領先世界的ICT、普及數位環境、優質的醫療量能、以及政策引導,都是發展智慧醫療的利基。
 
但在劣勢方面:臺灣生醫個資使用上規範較為嚴格、數據整合不易;另外則是臺灣醫療量能高、就醫方便,使得智慧醫療發展誘因有限等問題。
 
在機會方面:則是全球高齡化趨勢、鄰近新興國家對醫療轉型殷切、與民間特別是ICT大廠積極投入智慧醫療、以及社會大眾普遍重視生醫數據的使用,他認為,只要我們加強與民眾溝通,或許可大大使用這些生醫數據。
 
有了許多優勢與機會,陳鴻震表示,在智慧醫療發展上,由於歐美國家競爭者多,臺灣還須加強數據治理、與法規制定,才能更好的推動智慧醫療。
 
他也盤點了國內智慧醫療發展現況,目前已有超過50家公司投入,面向包括:健康預防、診斷治療/臨床決策、院外照護等,有些廠商專注軟體平台、硬體設備開發,有些則是兩者兼具。
 
另外醫療服務端,包括國內各大醫學中心,也都紛紛投入智慧醫療開發,現階段許多成果,都已實際用在臨床場域,領域包括:AI門診、急症檢傷類 醫療影像分析與判讀、特定疾病的治療輔助、數位病理、術後照護並追蹤等,都有相當的基礎。
 
而臺灣該如何全面推動智慧醫療?他表示可從兩個階段切入,第一階段是從「醫院管理」智慧化、第二則是「醫療」的智慧化,他也強調,這兩個階段絕對不是先發展第一階段,再發展第二,而是在某種程度上同時並行。
 
除此之外,智慧醫院的發展趨勢,也將從醫院場域,擴展到社區場域,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還需要完更善數位通訊基盤,包括智慧物聯網(AIoT)、5G/6G 與資安防護等。
 
科技部目前在推動智慧醫療,也布局幾個元素與面向,包括:完善數據基盤、加強BIO-ICT 技術的場域驗證、法規認證、聚落發展,其中比較創新的做法,則是由科技部主導,組成的智慧醫療聯盟,能快速將醫院開發的智慧醫療工具,做跨院臨床驗證,產學司也將導引ICT大廠與醫院結合,開發跨域創新應用。
 
最後他也強調,臺灣要推動智慧醫療並行銷國際,不管從上游技術開發、場域驗證、法規調適、資金媒合、市場拓銷與人才培育,都需要透過聯盟、跨部會及公私協力等機制協作。

(報導/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