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BTC會議》委員專訪

成大醫工系特聘教授陳家進:生技人才預算和培育絕不能輕易中斷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1-08-31
(資料照片,圖片來源:本刊資料中心)
攸關臺灣生技產業政策發展方向的年度盛事「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io Taiwan Committee, BTC)」,今年會議以「精準創新‧健康永續」為主題,於8月30日至9月1日線上+實體同步舉行,今(31日)進行第二天閉門會議,由BTC召集人暨科技部長吳政忠邀集委員及各部會機關單位,共同檢視及策進本年度各項推動成果。
 
本刊特別邀請到BTC委員、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特聘教授陳家進,分享臺灣醫療新創產業,從10年前開始布局人才培育,到今天收穫的成果,以及下一階段的挑戰。
 
陳家進專精於復健工程、醫學工程、神經工程及生醫訊號,自2009年起於成功大學任教,曾擔任2013年至2015年科技部工程技術研究發展司醫學工程學門的召集人。此外,陳家進也參與了「台灣生技育成中心(Si2C)」,並於2013年2月至2015年7月擔任技術長,是臺灣生技醫療器材開發的重點人物之一。
 
Si2C是自2011年11月成立、以”Branding Taiwan Biotech”為目標,透過串聯產業價值鏈、建立選題機制、新創育成、種子基金成立、促生新園區模式、人才培育計畫等方式,藉此建立從研發成果到產業化過程的高效率輔導育成模式,是臺灣生技醫藥發展史中的指標性計畫之一。

行政院BTC會議成立16年來,決定了許多臺灣生技醫藥產業的發展方向。2011年的BTC會議中,將生態系(Ecosystem)的建立定調為未來發展主軸,催生了後續的鑽石行動方案、Si2C、生技創投基金(BVC)、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TBF)······等重大進展,且至今仍然在發揮影響力。
 
陳家進認為,臺灣的生技產業,特別是醫材正迎來最蓬勃發展的10年,且相關的人才培訓、產業發展、法規和生態系都大有進展。
 
例如:食藥署成立智慧醫材辦公室、從新竹一路串連到台南的「生技廊帶」逐步到位、醫材產業與醫院合作形成聚落、國家級投資基金——台杉資本成立基金專門投資醫材等。

下階段要興業、落地、產業化   商業模式、國際化是最大挑戰


陳家進表示,「過去我們的目標是Branding Taiwan,現在臺灣已經成為站上國際檯面的player之一。在創新之後,下個階段就是興業、落地、產業化,其中『商業模式』和『國際化』會是相當大的挑戰。」
 
 
陳家進特別指出,所謂的國際化,不只要讓臺灣的公司讓國際看到,也要讓國外人才能來臺灣收購、海外人才能在臺落地生根。最好借鏡的對象,就是和臺灣差不多都是在2011年起發展醫材的以色列。
 
「以色列現在已經有1千家新創公司,成為全世界搜刮新技術、在美國IPO的熱門國家。但這不是因為臺灣發表的技術太少,而是以色列在商品化上很強,而且很願意在國際上做臨床試驗。此外,2011年時,以色列在生技醫藥產業上的經費分配,25%給了新藥、75%做BioICT,臺灣剛好反過來,比較著重在新藥。」陳家進說。
 
「不過,雖然在商業模式和國際化還不到位,但我相信,臺灣目前是走在正確的路線上,而且現在也比較願意到海外做臨床。希望10年內,臺灣醫材也能看到幾個成功的案例出現,例如國外來臺灣尋求併購,或是到國外IPO。」他說。
 

醫材難像電子業一飛衝天  後續效應很大、很長

陳家進強調,產業發展就是得從「人才」開始,唯有靠著人才培育,才能期待產業逐漸成熟,進而誕生領袖級人物。因此,BTC和教育部在生技人才培育上一直都緊密相扣。其中,特別展現積極效應的案例,就是「台灣-史丹福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之人才培訓計畫」(簡稱STB計畫)。
 
「STB計畫受訓的學員,回臺後成為臺灣醫材新創的重要推力。10年前,臺灣醫材新創公司屈指可數,現在卻有超過500家醫材新創公司。雖然現在的上市公司仍然相對少,但其中只要有20%活下來、10%上市,臺灣10年後就會有50家IPO的醫材公司。」
 
陳家進同時表示,雖然臺灣有著資通訊(ICT)產業的優勢,也希望藉此扶持醫材公司的成長,但兩者產品性質從消費客群規模、開發時程、法規管制上有很大的差異。
 
「電子業是生命週期短、頻繁更新,比較偏大起大落;醫材產業則是氣比較長,一項產品開發下去,獲得的利益可以撐很多年。」
 
「臺灣的醫材很難像電子業那樣一飛衝天,在國際化之前,也很難變成大型公司,但可以當小蟻雄兵,以色列也是這樣。」陳家進說。
 
他笑說,「30年前的年輕人也不敢隨便投入電子業,就像現在的醫材產業一樣」,他也很欣慰看見現在願意捨棄電子業高薪、投身創新醫材產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期待未來會有更多成功案例出現。
 
「生技人才培育雖然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培養,但後續效應會很大,因此,預算和培育絕對不能輕易中斷。」陳家進強調。
 
(採訪整理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