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產業報告教室系列論壇——引領臺灣「疫」「藥」開發趨勢

新冠藥物競賽熱!謝興邦:口服、鼻噴、吸入式劑型為未來趨勢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1-09-15
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副主任謝興邦。(圖/本刊資料中心)
今(15)日,由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南港生技育成中心(NBIC)與環球生技月刊,於線上共同主辦之2021年產業報告教室系列論壇第四場——引領臺灣「疫」「藥」開發趨勢。首位講者邀請到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副主任謝興邦,以「掌握『疫』藥動脈」為題,解析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藥物治療的開發趨勢及進度。
 
謝興邦指出,除了預防性的疫苗接種,能夠有效防止患者惡化為重症的抗體,以及未來新冠肺炎「流感化」後的治療藥物及劑型開發也同樣重要。
 

抗體療法熱!52國、203家企業/研究機構投入開發中

 
他表示,目前全世界已經有79項新冠抗體研發項目進入臨床試驗,其中25項都是針對病毒表面的棘蛋白(S protein)做為標靶;至少有52個國家、203家企業或研究機構,正利用康復者血清中的不同抗體,各自開發新冠抗體療法。
 
以全球角度來說,已經進入臨床3期的共有8組開發單位。進度最快的是再生元(Regeneron)的雙抗體療法,已經取得美國緊急使用授權(EUA),以及日本、英國的完全批准(full approval);禮來(Eli Lilly)與AbCellera合作開發的單抗療法雖然一度取得美國EUA,但後來因為新冠病毒產生抗藥性而遭撤回;Vir與葛蘭素史克(GSK)的抗體療法已獲得美國EUA,目前也正在申請日本的EUA。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原本以生物相似藥生產為主的南韓藥廠Celltrion,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大有斬獲、現在全力投入新冠療法研發。其抗體療法CT-P59不僅獲得南韓EUA,也跨出海外拿到巴西EUA,今年4月也宣布和Vir合作生產新冠抗體藥,也和美國Inhalon Biopharma合作開發吸入式治療劑型,未來能讓抗體直達黏膜、使用上也更方便。
 
此外,有關能夠廣泛對抗新冠病毒及其變異株的方式,也陸續有新進展。例如美國西雅圖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團隊發現的超級抗體「S2H97」,以及翁啟惠院士與馬徹研究員正在開發的單醣化S蛋白廣效疫苗等等。
 
至於我國抗體研發現況,大多數透過合作開發或技轉進行中,不過幾乎都仍處於臨床前開發階段,包含了:中裕新藥、亞諾法/偉喬生醫、國衛院/國防醫學院、中研院、臺大/美國Sparx Therapeutics、長庚與高端疫苗等。
 

臺灣新冠抗體開發現況。(本圖截取自會議簡報)(更新時間:2021.09.17)
 

新冠藥開發老藥新用、新藥開發並進 口服、鼻噴、吸入式為重點趨勢

 
而在治療藥物方面,老藥新用(drug repurposing, 或稱「藥物重定位」),成為重要的新冠藥物開發途徑。在國際上,輝瑞(Pfizer)的痲瘋病藥氯法齊明(clofazimine)、中國桂林南藥的瘧疾藥青蒿琥酯(artesunate)、諾華(Novartis)癌症標靶藥伊馬替尼(Imatinib)、嬌生(J&J)和默沙東(MSD)的自體免疫疾病藥英夫利西單抗(infliximab),以及羅氏(Roche)/Atea的C型肝炎前驅藥AT-527等等。
 
而在新藥開發上,則以無須透過注射的口服劑型最備受注目。病毒核酸藥物方面,例如源自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由默沙東與Ridgeback開發,並贏得美國政府3.56億美元供應合約的抗RNA病毒藥物molnupiravir;以及日本鹽野義(Shionogi)攜手北海道大學共同研發、一天只需服用一次的蛋白酶抑制劑(3CL protease)等等。
 
而在減少細胞激素風暴藥物方面,許多抗發炎藥物和抗體藥也加入新冠肺炎藥物老藥新用的行列。例如:羅氏的Actemra、賽諾菲(Sanofi)的Kevzara,關節炎藥物結合皮質類固醇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以及2020年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岸本忠三(Tadamitsu Kishimoto)與中外製藥(Chugai)合作開發的Anti-IL-6受體抗體藥物。
 
臺灣的高潛力新冠肺炎治療藥物,以不同藥物劑型分類,口服藥物開發商包括:心悅、景凱、生華科、國鼎、逸達;鼻噴藥物開發商例如昱厚;吸入式藥物開發商台微體/盈擘;注射藥物開發商藥華、合一/中天上海等等。此外,也有像是宣捷、長聖等等,也提出間質幹細胞(MSC)用於新冠治療。
 

臺灣新冠治療藥物開發現況。(本圖截取自會議簡報)(更新時間:2021.09.17)
 
最後,針對未來防疫藥物的發展方向,謝興邦提出了六大方向:能針對變種病毒株的超級治療抗體、抗病毒或是新穎靶點的口服藥物、鼻噴技術、吸入技術,以及利用人工智慧(AI)快速找出具有老藥新用潛力的既有藥物。疫苗方面,口服疫苗或是能夠室溫保存的mRNA疫苗,也將是未來不容忽視的開發趨勢。


(報導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