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微脂體研討會》

操縱表面電荷、光動力療法結合化療 新型微脂體增載藥應用佳

撰文記者 劉馨香
日期2021-10-28
主標:操縱表面電荷、光動力療法結合化療 新型微脂體增載藥應用佳
今(28)日,由日本精化株式會社和日隆精化主辦的第二屆台灣微脂體研討會中,靜岡縣立大學助理教授宋復燃和台大生化科技教授陳進庭,介紹了目前微脂體領域相當新穎的「帶電荷可變的微脂體」(charge-reversible LNP)和「雙效微脂體」。


靜岡縣立大學助理教授宋復燃

宋復燃:新型微脂體增藥物穩定性、降細胞毒性 包覆mRNA深具潛力

 
靜岡縣立大學助理教授宋復燃,在論壇中介紹了其團隊在「帶電荷可變的微脂體」(charge-reversible LNP)上的研究。
 
「帶電荷可變的微脂體」是一項新型的微脂體,由於其具有能隨著環境酸鹼度改變脂質結構和表面電荷、增進藥物遞送穩定性的特色,也能用以包覆:小干擾核醣核酸 (siRNA)、微小核醣核酸(miRNA)、信使核糖核酸(mRNA)、反義寡核甘酸 (ASO)、核糖核蛋白(RNP)等分子,因此被視為近年很有潛力的藥物包覆載體之一。
 
宋復燃表示,帶正電的微脂體在環境pH值為7.4時帶有正電,研究已顯示,能有效傳送siRNA進入細胞質,在小鼠實驗中也證實能進一步導致目標的腫瘤基因靜默(gene silencing)。
 
除了先前已實驗成功的siRNA外,其團隊也嘗試用以包覆mRNA,結果顯示包覆效率(encapsulation efficacy)可超過90%,很有潛力作為mRNA藥物傳遞的載體。
 
宋復燃也進一步介紹了該微脂體的製造過程,並指出此過程能精準控制所製造出的LNP大小;研究團隊並驗證在不同pH值下,LNP所帶有的正電荷數量、溶血性(hemolysis)等數據,結果顯示,pH 7.4時對細胞膜的破壞力最小、pH 5.5會略增,但相較於對照組的DETA微脂粒複合粒子(lipoplexes)都小得多,用以傳遞siRNA時的細胞毒性(cytotoxicity)也較小。
 
宋復燃表示,其合作的日本精化已協助開發這項微脂體的量產相關技術,團隊也將朝向GMP工業化生產的方向開發中。


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教授陳進庭
 

陳進庭:光動力結合化療藥 雙效微脂體療效更佳

 
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教授陳進庭,分享其結合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和化學療法的雙效(dual-effect)微脂體,在治療大體積腫瘤(bulky tumor)上的研究。
 
陳進庭解釋,光動力療法是藉由特定波長雷射,活化光感物質而精準毒殺癌細胞,但其受限光的穿透能力,僅能治療位於淺層的病變,而無法治療大體積之腫瘤。
 
因此,陳進庭開發出包裹光感物質Chlorin e6 (Ce6)和化療藥物doxorubicin (Dox)或cisplatin (cDDP)的雙效微脂體;且其使用Polyethylene glycol (PEG)修飾的微脂體,來加強藥物的釋放。
 
經過一系列實驗,陳進庭設計出在施予雙效微脂體後2小時和12小時照射雷射光的療法,證實在多種小鼠癌症模型中,縮小腫瘤和提高生存率方面,都大幅超越僅微脂體加光感物質,或微脂體加化療藥物的治療效果。
 
陳進庭表示,雙效微脂體的優點是可定位局部範圍、維持釋放化療藥物,使更多藥物累積在腫瘤組織,提高治療效果。
 
陳進庭表示,接下來,希望研究雙效微脂體製程放大的可行性,以在未來解決大體積腫瘤的治療困境。
 
(報導/巫芝岳、劉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