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國際藥理學會議」

本庶佑:癌症免疫療法療效待突破、從腸道菌調控可望成新方法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1-11-27
本庶佑:癌症免疫療法療效待突破、從腸道菌調控可望成新方法 (圖片來源: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昨(26)日晚上,四年一度的亞太國際藥理學會議(APFP)中,特邀2018年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獎得主本庶佑(Tasuku Honjo)進行開場演講。除了介紹癌症的PD-1/PD-L1相關免疫治療外,本庶佑也提及「腸道菌叢對免疫系統的調控」,及該現象在癌症療法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本庶佑透過跨海視訊,首先介紹了癌症免疫治療中,透過阻斷PD-1/PD-L1訊號,來增強T細胞作用、辨識並攻擊癌細胞的原理。

本庶佑表示,自2014年起至今,已有20多種癌症疾病採用免疫療法治療,例如:黑色素細胞瘤、肺癌、何杰金氏淋巴癌、子宮頸癌、食道癌等,且已有超過1,000個臨床案例,更重要的是,即使中止療程,治療效果仍能持續。

此外,由於腫瘤異質性,單一化療難以清除癌細胞,反而容易導致復發及抗性;但淋巴細胞能同時識別出多種抗原,進而攻擊多種變異的癌細胞,這就是免疫療法比起化療更有效的主因。

他也指出,雖然免疫療法前景看好,但仍有些關鍵問題尚待解決,除了需積極找出生物標記來預測病人療效,相關合併療法的試驗也在進行中。

「年紀亦是癌症的風險因子,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能力,會隨著年紀增長而下降。」本庶佑表示。

在動物實驗中發現,PD-1/PD-L1療法在年長小鼠體內,無法有效抗腫瘤,不過,透過異種移植抗原(Xeno-antigen)或異抗原(allo-antigen)刺激,則能增強其抗腫瘤能力。

目前,也有使用同種異體腫瘤細胞做成疫苗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

演講的最後,本庶佑也提及腸道菌叢對免疫系統的調控,及其在抗癌中的重要性。

除了阻斷PD-1,B細胞中的活化「誘導性胞苷去胺酶」(AID),或其產生的IgA不足現象,皆可能藉由「破壞腸道菌叢平衡」,來增強T細胞活性。

他總結,在剔除(knockout) PD-1的小鼠體內,觀察到的生物學是很複雜的,隨著T細胞增長,我們需注意代謝物的消耗、轉移、行為轉變,甚至腸道菌的轉變。

(報導/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