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智慧醫療交流高峰會」

未來醫院樣貌 從數位分身到Meta Hospital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1-12-03
科技部主辦之「國際智慧醫療交流高峰會」於醫療科技展登場。(攝影/巫芝岳、彭梓涵)
今(3)日,由科技部於「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中舉辦的「國際智慧醫療交流高峰會」,邀請國內標竿醫院台大醫院、林口長庚醫院,科技大廠廣達電腦、創投專家比翼生醫創投,共同探討智慧醫院趨勢,並洞悉全球數位醫療布局市場。

 

溫明賢:產官學研四手合作 推動智慧醫院2.0世代

 
林口長庚醫院溫明賢副院長以「智慧醫院的現在與未來」為題分享,溫明賢表示,所謂的「智慧醫院」就是利用新一代ICT將傳統醫療系統作全方位改變,讓醫療變得更有效率、方便、安全。
 
不過每個醫院智慧化的歷程不同,長庚則是自2000年開始從軟硬兼備的平台進行自動化、優化的轉變,建立包括治療、診斷、照護、遠距醫療、行政管理、智慧防疫等智慧化生態系。
 
而台灣智慧醫院發展,未來機會在哪?他也指出,全球因新冠疫情影響,據美國醫院協會統計,2020年全美醫院因疫情損失3200億美元,但全球醫院智慧醫療產品需求,將從2021年350億美元,至2026年成長到830億美元,這項趨勢將是台灣產業的希望。
 
不過他也建議,在抓緊智慧醫療趨勢下,台灣應強化產官學研的四手合作,並且持續將電子病歷和智慧模組整合、驗證與應用,同時制定智慧醫院環保與環境的政策與流程,使台灣智慧醫院從1.0世代,發展至成熟的2.0世代。

 

張嘉淵:未來醫院樣貌 從數位分身到Meta Hospital

 
廣達張嘉淵技術長則分享「未來醫院的數位加值平台」,並首先點出「科技是否就是未來」問題,他認為科技工作者建立的科技,只是一個「工具」,中間還需要很多鏈結才能到達未來。
 
新冠疫情就造成很大的改變,包括人的行為改變、技術改變;行為的改變就如醫療模式就從過去「有溫度的接觸」轉變成「零接觸」的方式,其技術的發展也會跟著改變。
 
廣達於2005年起,就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合作投入智慧醫療開發,即便很早投入,但他也強調科技業,還是必須不斷了解醫療的「目的」,並且在重視UX (使用者體驗)的同時,持續優化新系統工具幫助醫院、讓使用者「有感」。
 
他分享,廣達在智慧醫療投入上不是以「產品」思維開發,而是將大數據透過轉換打造成出醫療雲平台、照護平台、遠距醫療平台,並串聯各種應用與醫療裝置。
 
他認為未來醫院不只有AI,還要做到數位分身(Digital Twin),並且在好幾個數位分身整合後,才能在真實醫院外,做出一個「Meta Hospital」。
 

李建璋:醫療AI恐卡關健保!「價值確效驗證」不可少

 
台大醫院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以「人工智慧在醫學的應用」為題,點出AI要真正被醫院使用,進行「以價值為基礎的確效驗證」(value-based validation)相當必要。
 
李建璋表示,目前已有大量強調「準確度高」的AI工具被開發而出,然而,這些發表在期刊上的準確度,幾乎都是用已有標準資料庫訓練而出的,現實情況下,病人可能同時患有多種疾病、情況複雜,準確度可能就非如此。
 
因此,若將AI模型比照藥物分為三期臨床試驗,第三期就是透過真實世界使用來進行確效,第四期則是要評估該工具實際的效果。
 
此外,李建璋直指,健保給付是AI在台灣落地的一大問題,因為醫院必須花一定的成本採購軟體、支付維護人員費用,若沒有給付機制,醫院可能不願意導入。
 
李建璋也分享,FDA將這些AI軟體定義為軟體醫材(SaMD),不過其與傳統醫材不同,AI會不斷演化,因此FDA多了「軟體預先認證計畫」,將認定「產品」轉為認定「公司」;不過台灣目前尚無此機制。

 

陳彥諭:以創投、加速器 打造台灣為全球數位醫療進入亞洲市場入口

 
比翼生醫創投執行合夥人陳彥諭,分享如何從創投及加速器,助力新創達到新高度。比翼加速器看準台灣耕耘多年資通訊技術與生技醫療研究成果,目標是將台灣打造成全球數位醫療進入亞洲市場的入口(The gateway to Asia for Healthtech)。
 
比翼加速器除了培訓課程、協助創造媒合機會外,也會搭配比翼醫療產業基金,投資部分加速器團隊,提供除了環境、國際資源、商業機會,以及資金的全方面協助。
 
目前主要合作醫院為秀傳與北醫,並鎖定醫療AI與智慧醫材的產品開發,從2018年開始,比翼加速器已孵育72個國內外團隊,並投資16個團隊,新創團隊募資總金額超過9000多萬美元。
 
他也表示新一輪計畫已在全球開始徵案,他期望比翼能在新創團隊不同階段,提供好的資源,並且輔助團隊作更多的市場擴展。
 
(報導/彭梓涵、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