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手日本iPS細胞尖端學者高橋政代

治療視神經退化有望?! 視神經節幹細胞再生療法動物實驗傳捷報

撰文環球生技
日期2021-12-27
臺北榮總邱士華醫師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高橋政代(Masayo Takahashi)教授合作。圖為邱士華團隊2019年至高橋政代實驗室參訪。(圖/邱士華提供)

細胞療法有可能成為逆轉視力損傷、成為患者的一線曙光嗎?近期,臺北榮總邱士華醫師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高橋政代(Masayo Takahashi)教授合作的幹細胞療法,在動物實驗上取得重大突破,有望為青光眼末期、視神經病變等過往認為的不治之症帶來新希望。
 
過去一般認為,當神經細胞發育成熟,就不具有再生或是修復的能力,因此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etinal ganglion cell, RGC)受損壞死,將對視力造成無法逆轉的損傷,例如青光眼末期、視神經病變、視網膜嚴重退化、或者視神經萎縮等疾患,在臨床上都和RGC功能受損有關。
 
然而這樣不治之症的觀念,近年來因再生醫學崛起而動搖。邱士華表示,2000年到2016年之間,許多國家都想用幹細胞治療眼部疾病;他也正和國內學研醫團隊,及日本iPS細胞研究指標性學者合作,研發iPS細胞的臨床眼科應用。
 

國際幹細胞治眼疾風起雲湧 也衍生亂象

 
邱士華舉例說明,美國知名再生醫療學者Robert Lanza領軍的Ocata Therapeutics (現為Astellas子公司),利用人類的異體胚胎幹細胞(ESC),治療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dry AMD)和斯特格病變(Stargardt Disease)患者,雖然取得成功,但仍遇到患者必須持續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挑戰。
 
日本則是在2013年6月率全球之先,首度批准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wet AMD)的iPS臨床試驗,由RIKEN高橋政代教授主導,以患者自體iPS細胞培養成正常的視網膜幹細胞進行移植,追蹤兩年後證明iPS衍生細胞確實能改善視力。
 
2017年起,高橋政代團隊也開始嘗試以具備HLA同型合子特性的超級捐贈者(super donor),進行iPS的異體移植,2019年4月後宣布經過兩年的追蹤,5名案例視力也展現出積極改善。
 
然而,邱士華強調:眼科幹細胞治療不僅需要品質良好的幹細胞,還需要有高超的臨床移植技術,否則將會威脅到患者獲得妥善治療的權利。例如,美國的幹細胞治療濫用亂象就比日本來得嚴重,甚至一度造成三名患者失明,美國FDA為此還派員到美國眼科醫學會(AAO)疾呼勿濫用幹細胞療法,日本的臨床進度也因為眼科手術的高難度,進展速度不如計畫預期。
 

鎖定難度最高「視神經節再生」 臺日合作動物實驗移植成功

 
近期,邱士華團隊與高橋政代實驗室合作,成功將胚胎幹細胞分化成視網膜神經節細胞,並在視神經病變動物模型中證實,能與原視網膜神經產生連結,登上今年10月的國際眼科醫學期刊《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他們發現該植入細胞不僅生長出廣泛的神經突觸,也與內叢狀層(IPL)產生功能性的連結。這代表移植後視神經節再生成功,也為治療RGC壞死的眼部疾病帶來了新的希望。
 
相較美國、日本研究多是鎖定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RPE)目標,他們這次完成的視網膜神經節細移植難度是最高的,且許多都和視神經退化末期疾病有關,例如老年人常見的青光眼。這項研究雖然是在胚胎幹細胞完成,但也證明了幹細胞移植的可行性,也為他們團隊未來在iPS細胞眼科應用奠定重大基礎。邱士華透露,北榮正與日方洽談合作,希望在3到5年內,在臺啟動以iPS細胞治療視網膜疾病臨床試驗。
 

北榮iPS眼科臨床蓄勢待發 盼生態系支持

 
該團隊目前除了RIKEN高橋政代團隊,臺北榮總也和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CiRA)等指標性團隊積極合作,包含201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與即將於明(2022)年4月上任CiRA所長的高橋淳(Jun Takahashi)教授。
 
北榮已經建立重編程、製備iPS細胞、幹細胞分化、培養體外3D類器官的設備與技術,期望未來能生產出合乎臨床使用的細胞產品,如iPSC衍生的RPE、感光細胞、甚至多層的視網膜神經組織。此外,臺北榮總也已和京都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MOU),交流再生醫學與雙方臨床試驗的架接。
 
邱士華表示,能在如此困難的領域中取得突破,必須仰賴跨領域的生態系支持才得以完成,也感謝科技部臺日國合計畫、陽明交通大學的支持。他也期盼,未來能將團隊建立的iPS細胞核心專利,透過技術轉移的方式,加速推進臨床腳步,未來更快造福有需求的眼科患者。
 
(報導 / 劉馨香、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