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規模思覺失調症研究!

《Nature》32萬人10年基因數據 揪思覺失調症罕見基因突變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2-04-11
《Nature》32萬人10年基因數據 揪思覺失調症罕見基因突變 (圖片來源:網路)

近(7)日,頂尖期刊《Nature》上同日刊出的兩篇論文,綜合發表了目前最大規模的思覺失調症研究。透過外顯子定序與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該研究共涵蓋32萬人、追蹤長達10年數據,指出280多處與思覺失調症相關的基因體區域,及10項過去未知、會明顯增加患病風險的罕見基因突變。

該兩篇研究,是由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學院(MIT)、英國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以及精神疾病基因體聯盟(Psychiatric Genomics Consortium, PGC)等團隊發表,集結共45國、數百名研究人員參與。其分析超過32萬人的基因資訊,其中近四分之一為思覺失調症患者。

其中,由卡迪夫大學領導的研究,發現人類基因體中,有280多個不同區域與思覺失調症相關;這些遺傳學上的風險,最集中於神經元裡負責接收感覺訊息、交流運動功能和傳輸電訊號的腦細胞中。

另一篇研究則由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合作的研究所「Broad Institute」領導,他們確定了10種罕見的基因突變,會破壞特定蛋白質,並增加罹患思覺失調症的風險;且這10項突變,多數過去從未被發現與腦部疾病或神經元特異性功能相關,其中一項突變,更可能讓思覺失調症風險增加20倍。

參與10項突變研究的「思覺失調外顯子定序分析聯盟」(The Schizophrenia Exome Sequencing Meta-analysis, SCHEMA),也強調GRIN2A和GRIA3兩基因,有助於基因編碼出神經突觸上的受體,幫助神經元接收化學訊號;其中,GRIN2A在青春期時會達高峰,此時則可能開始出現思覺失調症狀。

論文共同作者,Broad Institute成員Benjamin Neale表示,這可說是思覺失調症研究的一大分水嶺,也是開發該疾病創新療法的起點。

不過,外媒《Fierce Biotech》也表示,此研究所使用的樣本,有超過90%為歐洲人或東亞人後裔;非裔美國人或拉丁裔樣本則約佔8%;但201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非裔美國人罹患精神病的機率最高,其次則為拉丁裔。

對此,領導英國研究的卡迪夫大學教授Michael O’Donovan表示,其主要原因為不同種族可用的數據有所限制,但他也坦承,這的確可能讓研究存在種族間差異性。

研究人員也表示,這些基因研究結果最終要成為生物標記(biomarker)或開發為療法,還需要更多年的時間。

目前市場上也有許多公司,正積極投入思覺失調症藥物的開發,例如從Karuna Therapeutics和Sunovion兩公司,分別授權取得兩項藥物的日本大塚製藥(Otsuka Pharmaceutical)。其中Karuna的藥物KarXT,靶向大腦兩個不同部位的蕈毒鹼型乙醯膽鹼受器;Sunovion的藥物則為一種TAAR1受體活化劑,該受體已被發現與疾病早期症狀相關。 

參考資料:

1. 論文原文:DOI: 10.1038/s41586-022-04434-5

2. 論文原文:DOI: 10.1038/s41586-022-04556-w

3. https://www.fiercebiotech.com/biotech/researchers-use-10-years-worth-data-nail-down-genes-linked-schizophrenia

(編譯/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