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國衛院核酸疫苗動物效果佳 工研院、DCB建置量產製程、傳輸技術

撰文記者 劉馨香
日期2022-04-21
國衛院舉辦「2022疫苗研發Workshop」。(圖:國衛院提供)
今(21)日,國家衛生研究院舉辦「2022疫苗研發Workshop」,盤點臺灣在次世代核酸Covid-19疫苗研發的現況與能量,凝聚產官學資源與共識。
 
中研院翁啟惠院士表示,新冠病毒棘蛋白上有高度糖化修飾,具有加速感染和逃避免疫系統的功能。翁啟惠與馬徹、林國儀研究員團隊研發的去糖化廣效mRNA疫苗,經動物實驗證實,對抗各個變異株(包含最新的Omicron),都能產生很高的中和抗體校價、誘發強烈B細胞和T細胞反應,及良好的保護力。
 
近(19)日,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表示,該技術目前正由中央研究院智財處與業者進行洽談中,尚未技轉。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所長劉士任表示,國衛院的生物製劑廠也投入次單位蛋白、DNA、mRNA的疫苗開發。經倉鼠實驗證明,其開發的DNA疫苗能誘發Th1反應、產生中和抗體和良好保護力;他們也發現,結合DNA和次單位蛋白的疫苗效果更好,預計在今年申請臨床試驗(IND)。
 
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長陶秘華表示,轉譯中心已初步完成合乎GMP精神的mRNA量產製程開發,並完成動物免疫原性和毒理試驗。目前,正在國家生技園區建置符合GMP標準的mRNA先導研究設施,預計在今年底前完成硬體建置。
 
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啟萬,盤點核酸產業鏈的技術環節,他表示,在mRNA 體外轉錄反應(IVT)製程與關鍵原料的開發上,發展出CaP結構修飾技術,與一鍋式IVT製程;在核酸傳輸技術方面,其改質脂質奈米粒子(LNP)成分,並開發可離子化脂質的關鍵原料。此外,也建置短鏈核酸製造系統、開發新型疫苗佐劑等。
 
生技中心(DCB)藥物平台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林瓊表示,DCB投入了反義寡核甘酸(ASO)、RNA干擾(RNAi)、mRNA等核酸藥物開發,並開發核酸之量產、自動化製程,與傳輸系統如LNP包覆技術和GalNac連接鏈。
 
林瓊表示,DCB能夠自行製造IVT、Capping製程所需的酵素,並已建立了品質控制(QC)系統。目前,生產mRNA方面,在250 ml的反應器中,可達到7 mg/mL的規模;LNP的產量則達到1 L。

(報導/劉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