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雙股螺旋結構發現紀念日」69週年產業特別報導

李鍾熙:掌握區域遺傳特色、差異化服務為臺灣DNA產業發展契機

撰文記者 劉馨香
日期2022-04-24
台灣精準醫療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鍾熙。(圖:本刊資料中心)
69年前(1953年4月25日),James Watson與Francis Crick在《Nature》揭開了DNA為雙股螺旋結構,自此開啟了遺傳學、分子生物學,乃至整個生物技術產業的大門。本刊特別訪問台灣精準醫療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奎克生技和體學生技董事長李鍾熙,解析DNA產業與臺灣的發展機會。
 

台灣DNA產業鏈 下游業者最多


李鍾熙介紹,DNA技術的應用領域相當廣泛,在遺傳相關分析方面,有族群分析、族譜建立、親子鑑定等;在醫療上,可用於癌症診斷、精準用藥、疾病篩檢與預防等;還有檢測病毒和細菌的公共衛生需求,例如現今新冠肺炎(COVID-19)的防疫工作,讓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檢測廣為人知。
 
除了生醫應用之外,舉凡基因改造、品種改良的農業應用,鑑定成分的食品產業應用,或監測廢水、物種等的環境監控,甚至在刑事鑑定、國防安全上,都需要DNA相關技術的參與。
 
無論是何種應用,每個產業都必須仰賴上、中、下游的產業鏈緊密分工,才能實現價值,而DNA產業鏈也可分為上、中、下游。
 
李鍾熙表示,DNA產業鏈的「上游」主要為平台、工具、儀器等開發,是難度最高的階段,然而一旦掌握前瞻技術,就能握有強大競爭力。此階段的佔據市場者多為國際大廠,例如:Illumina、賽默飛世爾(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羅氏(Roche)等。
 
「中游」部份則是開發包括醫學診斷、藥物開發、食品應用、親子鑑定等領域之DNA技術應用方案的業者;「下游」則是為使用者提供檢驗服務的供應商,而此階段也是臺灣DNA業者投入最多的領域。
 

區域遺傳特色、資訊分析 為臺灣DNA產業機會

 
對於台灣發展DNA產業的機會,李鍾熙認為,不同的種族、族群有各自的遺傳特色,臺灣產業界可針對亞洲人、臺灣人的遺傳特色進行研究,例如針對頭頸癌、口腔癌、肝癌等在亞洲發生率較高的疾病,推出具有差異化的服務。
 
此外,李鍾熙認為,臺灣的資通訊產業發達,對於分析基因體這種量大且複雜的資訊是一項優勢。當其提供的分析結果範圍愈廣,可創造的價值愈高。例如,除了分析各式基因變異,下一步是將基因資訊連結特定疾病或臨床表徵,再更進階,則是瞭解哪些藥物適用或不適用、過敏等,或是是否有研發中新藥的臨床試驗可參加。
 
李鍾熙也特別呼籲,健保資料庫累積的龐大資料,不能只限於學界使用,更應開放給產業界,如此更能提高醫療產品與服務的品質。
 
另外,臺灣的半導體與精密工業也很發達,在DNA產業鏈上游的儀器設備開發上,有機會一展身手。例如,在機場進行邊境管理的情境中,需要的是輕便又快速的定序機器,李鍾熙的體學生技就致力開發此類產品。
 
李鍾熙表示,促進產業發展,法規與政策調整也很重要。例如,精準醫療講究的是個體化、客製化,如果停留在過去凡事須「事先審查」思維,那麼產業發展必然受限。
 
除了民間業者持續努力,李鍾熙也期許,政府若可以帶頭投注資源、發展上游前瞻技術,臺灣產業在國際舞台上將會更有競爭力。
 
(報導/劉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