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杉青年創業學院-生醫新藥投資實務課程」

臺生醫資金活水從何來?顧靜玉:獲國際資本青睞五大原則!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2-05-15
臺生醫資金活水從何來?顧靜玉:獲國際資本青睞五大原則!(圖片來源:本刊資料庫)
昨(14)日,由台杉投資(Taiwania Capital)與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舉辦的「台杉青年創業學院—生醫新藥產業投資實務課程」,特別邀請到美邁斯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顧靜玉與林繼耀律師,為生醫新藥公司分析如何在國際資本市場中,進行募資、首次公開募股(IPO)和募資,並進一步尋找定位以及策略布局。
 

顧靜玉:臺生醫獲國際資本青睞五大原則!

 
生醫公司只有好的技術或團隊是不夠的,顧靜玉分享,公司要獲得國際資本青睞,首先,公司架構最好選擇設在國際投資機構習慣的開曼或美國;第二,公司具備進行海外臨床試驗的能力或是有正在進行中的海外臨床試驗;第三,公司的管理團隊最好擁有大型跨國醫藥企業或創業成功經驗;第四,產品的終端市場規模要夠大,且在早期就規劃好後期的市場推廣策略;第五,要讓國外資本在進場的3至7年內能出場。
 
不過,她也提醒生醫公司,VC/PE投資者對公司具有一定的控制與影響力,因此,早期的募資需要在資金需求、估值高低、風險保護和控制權保護中取得平衡。
 
顧靜玉分享許多生醫公司在與國際鏈結上常遇到的困境。她指出,臺灣由於公司設置的架構與開曼、美國公司不同,沒有特別股的結構,導致國外資金難以進入;且臺灣公司支付薪酬多用現金,不用期權,很難像中國公司一樣挖角外商人才,使得國際接軌困難。
 
此外,美國有許多投資銀行在中國設分行,在臺灣卻十分少見。美國與中國的基金投資人,大多是抱團投資,跟著領投者一起投資,很容易變成富者恆富,貧者恆貧。
 
顧靜玉指出,臺灣有許多優秀的人才與公司,但是因臺灣整體市場規模較小,使得公司在興櫃後仍無法獲得足夠資金,難以支持臨床試驗與商業化,也造成生醫公司估值較低,無法完全體現生醫公司的價值;資金有限也迫使臺灣生醫公司常在過於早期階段就進行專利授權,壓縮後續獲利回報。
 

林繼耀:臺生醫難被併購 規模小、透明度低、未面向全球市場

 
林繼耀詳細介紹了公司與投資人進行投資條款協議簽署時,生醫公司該注意的事項,包含:清算優先權─公司在清算時資產分配的優先順序;否決權/保護條款─投資人對於公司事務的決定權範圍;對創始人的限制─目的是希望公司清算時,在投資人退出之前,創始人不得轉讓股份、對於董事任命的權利、是否預留期權作為日後員工的激勵機制…等等。
 
林繼耀指出,臺灣生醫公司以併購作為退出機制似乎比較少,原因可能是臺灣公司規模較小,許多國際生技基金一出手最低5000萬美金,因此少有臺灣公司市值符合;且許多臺灣公司是家族經營,對於外國投資者來說透明度不足,使投資意願降低;此外,臺灣公司的產品在初期定位未考慮全球市場,也讓投資人對於產品是否能在全球市場上具足夠競爭力而產生疑慮。
 
最後,顧靜玉分析了生醫公司在美國或香港上市的利弊。他指出,在美IPO需擁有駐美的管理層團隊,而在香港IPO則是需要公司估值高於10億美金以上,才足夠吸引市場投資人。
 
林繼耀也表示,美國IPO是披露制,從啟動到交割需耗時5~7個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並不會審查公司業務的優劣或業務模式的可行性,因此較可掌握上市的時間日程。香港是批准制,從啟動到交割通常耗時6~9個月,亦會特別關注公司是否具備持續經營的能力。
 
(報導/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