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疫苗研發科學家:鼻噴疫苗是抑制新冠傳播下一步關鍵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2-08-22
AZ疫苗研發科學家:鼻噴疫苗是抑制新冠傳播下一步關鍵

下周英國將開始施打莫德納(Moderna)針對突變株開發的二價新冠疫苗mRNA-1273.214,而近期,科學家們開始思考下一代的新冠疫苗該如何發展,因此呼籲應重新關注鼻噴疫苗,他們認為,「鼻噴疫苗最有可能阻止新冠病毒的傳播,並將感染降低至可控制的狀況。」一篇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研究也開發出有效的創新型鼻噴疫苗。

領導牛津與阿斯特捷利康(Oxford/AstraZeneca)新冠疫苗開發的研究人員Sandy Douglas表示,利用鼻腔誘導出有效的免疫來阻斷傳播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挑戰。

他強調,目前的新冠疫苗主要是誘發全身免疫系統的反應,有助於降低重症的發生率,但是,其主要的缺點則是並未能在呼吸道產生免疫力,也就是所謂的「黏膜免疫」,這也是人體抵禦新冠病毒的第一道防線。

許多科學家將鼻腔疫苗視為打破新冠肺炎傳播鏈最現實的方法,目前正有10多項鼻腔疫苗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包含牛津/AZ鼻噴版本的新冠疫苗,正在進行臨床1期試驗中。

台灣也有昱厚生技(6709)正在開發「鼻噴式」新冠肺炎治療藥AD17002-SC,目前正在台灣進行臨床2a期試驗,並已啟動印尼臨床2/3期試驗。

事實上,全球製作鼻噴疫苗的經驗較少,雖有多款針對不同適應症的鼻噴疫苗在臨床邁向上市的路上,但其中,只有由AZ全資子公司MedImmune開發的FluMist流感減毒活疫苗獲得批准上市,並使用至今10多年。

FluMist在2003年獲FDA批准的三價版本中,包含2株A型流感病毒株(H1N1亞型和H3N2)與1株B型流感病毒;其四價版本則在2012年獲FDA批准。

Douglas指出,鼻噴疫苗的成功關鍵在於,可以提供足夠啟動免疫系統的病毒,但又不能讓病毒開始複製並具傳染性。

不過,使用新種類的疫苗,總是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副作用,2000年10月,曾是全球前五大疫苗廠的瑞士Berna Biotech開發了全球第一款鼻噴疫苗Nasalfu,並在瑞士上市,該疫苗是以LT為佐劑的不活化類病毒顆粒次單位流感疫苗。

但在進入市場的7個月內,瑞士藥物監管中心(Swiss Drug Monitoring Center)和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urich)的各個研究機構陸續收到了46例疫苗接種者發生顏面神經麻痺─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的案例。該疫苗立即暫停供應,並因此下市。不過,尚未有證據支持LT佐劑就是造成貝爾氏麻痺的原因。

Douglas指出,雖然鼻噴疫苗存在許多未知數,但鼻噴疫苗的安全性可能比一般注射型疫苗更好。

但目前,對於如何驗證鼻噴疫苗的有效性尚未達成共識。

正在準備將新冠肺炎鼻噴疫苗進入臨床2期試驗的美國公司CyanVac醫療長Samuel Wu表示,鼻噴疫苗可以更有效的阻斷傳播鏈,在三輪的傳播中,只要減少傳播鏈30%,就可以將感染率下降65%。

Samuel Wu指出,但是,我們很難在人體臨床試驗中實際測量傳播鏈的減少,目前已經在雪貂的動物試驗中建立了同居模型,用來確認該鼻噴疫苗可以降低雪貂的新冠肺炎傳染率,但是,不太可能在人體試驗中進行這樣的模式。

在7月底,一項《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研究也指出,黏膜免疫反應產生的IgA對感染上下呼吸道黏膜細胞的新冠病毒(SARS-CoV-2)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並運用一種搭白蛋白便車的策略,將雙極性白蛋白結合脂質尾部修飾組成蛋白質免疫原,形成雙極性蛋白後,並利用類鐸受體(Toll-like receptors, TLR)活化劑作為佐劑,開發出創新的鼻噴疫苗。

這項策略的關鍵優勢是可以聚集大量抗原到達鼻黏膜相關淋巴組織(NALT),啟動黏膜免疫,有望作為HIV和新冠病毒的鼻噴疫苗。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評估該疫苗在小鼠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型中,接種鼻噴疫苗的免疫反應,結果發現與未經修飾的抗原或游離蛋白相比,雙極性蛋白修飾過的疫苗可在鼻黏膜中展現更強、更持久的免疫反應;並在小鼠的血清、遠端泌尿生殖黏膜和上下呼吸道都誘導出具抗原特異性IgG和IgA濃度達100~1000倍。

在恆河猴試驗中,也發現到雙極性蛋白修飾過的疫苗與未修飾的抗原蛋白相比,同樣可在血清與鼻黏膜處,誘導出10倍以上的高濃度、具抗原特異性的IgG和IgA。

參考資料: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2/aug/20/covid-nasal-vaccines-scientists-hope-help-halt-transmission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bn1413

(編譯/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