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亞洲細胞治療大會

超高齡精準再生計畫全明星團隊 ACTO 2022亮相曝最新進展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2-09-23
ACTO 2022會中,國科會「超高齡社會之精準再生醫學啟航計畫」參與團隊代表也登台演講。本圖由主辦單位提供照片,本刊資料中心製圖。
一連三天的亞洲再生醫療界重大盛會「2022年第十三屆亞洲細胞治療大會」(ACTO 2022),於9月22至24日於南港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盛大舉行。會中,國科會「超高齡社會之精準再生醫學啟航計畫」與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也規劃了「Session 3:創新細胞療法」,邀請到國內外再生醫學領域指標性團隊代表演講,與來自國內、外的聽眾交流經驗。
 
在Session 3中,由「超高齡社會之精準再生醫學啟航計畫」辦公室計畫主持人、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劉韋博處長主持,邀請到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張光裕、亞東醫院眼科主治醫師何威廷、中國醫藥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許斐婷,分享其主持或共同參與團隊研發的最新成果。
 

「超高齡社會之精準再生醫學啟航計畫」辦公室計畫主持人、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劉韋博處長。(本圖由主辦單位提供)
 

次世代CAR、iNK、MSC治療實體癌 / 異體細胞擴增法助角膜移植需求

 
張光裕在演講中,介紹了其在與成功大學的合作下,以更加新穎的免疫檢查點CD276為標靶開發免疫療法。該分子除了具有很高的腫瘤選擇性,在包括:肝細胞癌、胰臟癌和乳癌等實體腫瘤中大量表現外,也是作為嵌合抗原受體(CAR)療法的潛在標靶。
 
團隊目前正針對該標靶的CAR療法進一步開發中,除了T細胞外,他們也透過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iPSC)成功衍生出自然殺手細胞(iNK)進行測試中,期望能突破目前CAR-T療法難治療實體腫瘤的界線,開創新的腫瘤免疫細胞療法。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張光裕。(攝影/吳培安)
 
何威廷介紹一種針對角膜內皮細胞,所開發出符合臨床級規範的異體細胞擴增方法。此方法流程是將角膜內皮細胞培養成球體、再注射回眼部,團隊也為其確立了品質控管(QC)流程、無菌注射、配方符合GTP規範等,目前的細胞擴增率可達100倍,收穫率可達94.3%,且除了角膜和房水(aqueous humor)外,都沒有發現細胞遷移的跡象,確保了安全性。
 
何威廷表示,角膜移植是全球極為龐大的未滿足醫療需求。透過學界、醫院與產業界的共同整合,他們預計在2023年中啟動臨床一期試驗,招募16名受試者,之後會再進行招收60名受試者的臨床二期試驗。
 

亞東醫院眼科主治醫師何威廷。(攝影/吳培安)
 
許斐婷分享其團隊利用非病毒載體針對異體臍帶間質幹細胞(MSC),進行雙基因修飾的細胞療法研發成果。許斐婷表示,這種MSC具有能夠精準定位癌細胞位置的特性,在雙基因修飾之下,其能在腫瘤位置表現PD-1和HSV-1-TK,再加上更昔洛韋(ganciclovir)的合併治療,能夠刺激腫瘤微環境的免疫系統活化、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抑制病情惡化和轉移。
 
許斐婷表示,相較於CAR-T,這種雙基因修飾MSC的生物安全性層級(biosafety level)較低、製備成本更低,且具有精準定位腫瘤、細胞毒性更低、可適用異體細胞、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較低等種種優點,是一種極具潛力的次世代癌症細胞治療。
 

中國醫藥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許斐婷以視訊連線演講。(攝影/吳培安)
 

創新細胞治療 攻高難度眼部病變、骨關節炎、白斑症

 
除了Session 3,同樣參與超高齡社會之精準再生醫學啟航計畫的團隊代表,包括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主任/陽明交大教授邱士華、亞東醫院研究副院長張至宏、臺大醫院尖端醫療發展中心主任林頌然,也在大會議程中演講分享。
 
邱士華團隊研究了利用自體iPSC衍生的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RPE),移植治療老年黃斑部病變(AMD)。該項與北榮眼科部主任陳世真合作的研究,去年9月成功進行第一例臨床試驗,六個月後結果顯示患者視網膜細胞生長穩定、視力獲得改善。
 
邱士華團隊過去已建立了iPSC衍生RPE,再發展為視網膜類器官(organoid)模型的技術,他也在與陽明交大分生所教授張家靖的合作下,測試了將CRISPR/Cas9療法用於治療先天性視網膜裂損症,成功證實其可修正基因突變。
 

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主任/陽明交大教授邱士華。(攝影/吳培安)

張至宏分享利用取自膝蓋脂肪墊的間質幹細胞(Infrapatellar Fat Pad Stem Cell, IFPSC),用於骨關節炎的治療經驗。張至宏表示,IFPSC具有在關節鏡檢查時就能取得的方便性,且在降低發炎、分化成軟骨細胞的能力比骨髓、臍帶來源的MSC來得更好。
 
在亞東醫院和艾默生醫合作的臨床一期試驗和《特管辦法》下,應用IFPSC的骨關節炎細胞治療已經在多名患者治療後追蹤一年的報告中看到成效。不過他認為,每一位患者的治療可能都需要根據評估調整策略,且將細胞治療搭配適當的手術(例如截骨術、關節面鑽孔術)進行,治療的效果可能會更佳。
 

亞東醫院研究副院長張至宏。(攝影/吳培安)
 
林頌然則分享利用自體黑色素細胞,用於白斑症(vitiligo)的治療經驗。其利用抽氣方式在患者正常皮膚上製造水泡,從中抽取黑色素細胞、再將其培養成細胞懸浮液,敷在患者白斑處後製造人工曬傷(artificial sunburn),幾個月後即可改善白斑。不過,這樣的治療方式似乎在肢端患部和持久白斑的治療上效果不彰。
 
研究團隊更進一步研究發現,將單顆細胞培養成細胞球,在促進細胞生長、產生黑色素的效果似乎更佳,且還能透過結合幾丁聚醣材質,讓細胞球更好地貼在皮膚上、保留黑色素細胞在白斑患部上。林頌然期許在團隊努力下,未來2~3年就能進入臨床。
 

臺大醫院尖端醫療發展中心主任林頌然。(攝影/吳培安)
 
(報導 / 吳培安、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