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生物產協會員大會

官宣拚「生物韌性國家」 專家籲PPP模式加速核酸藥物、數位轉型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2-11-09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生物產協)以「生醫大未來」為主題,規畫論壇暨晚宴。(攝影/羅翊方)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於2022年度會員大會暨晚宴,除了特別邀請副總統賴清德蒞臨致詞
外,包括: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暨
生技中心執行長吳忠勳、ITIS研究團隊副組長林建邦,以及台康、美洛、基龍米克斯、台灣赭石、永昕等生技公司代表,和上騰生技董事長張鴻仁、寬量國際策略長谷月涵、保瑞藥業董事長盛保熙等專家,也分別針對生醫數位轉型、核酸藥物、投資等議題,進行分享與座談。

撰文/巫芝岳、彭梓涵 


10月13日,在2022年度會員大會暨晚宴(第十七屆第一次會員大會)中,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生物產協)以「生醫大未來」為主題,規畫論壇暨晚宴。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吳忠勳理事長表示,作為臺灣影響力最深、涵蓋生技醫藥領域最廣的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在籌辦國際的生技展上,已從臺灣生技月(Bio Taiwan)發展到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臺灣也成為BIO品牌中全球第三大國家。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將持續在生技醫藥領域經營不同平台,讓生、醫、農、甚至電子有更多互動機會。

賴清德» Bio+ICT跨域合作 持續「把臺灣打造為生物韌性國家」

副總統賴清德致詞表示,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自創立以來,歷經33個年頭,從見證味素工業發展,隨著時代變遷,已經進步、發展走到現在,生物產協不僅是推動生技產業的動力,也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平台。

他提及,當行政院院長時,就曾受邀參與過生物產協會員大會,甚至在亞洲生技大會的致詞,他期許生技產業的好朋友們共同完成三個目標:其一是造福人民健康福祉,其二是讓生技產業成為臺灣另一座護國神山,其三是將臺灣打造成生物韌性的國家。

他表示,疫情下讓大家感受到,「要把臺灣打造為生物韌性國家」的目標是何等重要,期望大家一起持續往這三個目標邁進。

賴清德也強調,臺灣在打造為生物韌性國家上深具潛力,原因包括臺灣在國際醫療服務指數排名上,已連續六年為第一名,加上ICT產業佔有一席之地,如果跨域合作,一定有與別人一較長短的實力。他表示,臺灣要在國際上競爭,不能只依賴少數幾個行業,蔡總統在2016年上任時也將生醫產業,列入5+2產業創新計劃,做為驅動臺灣下世代產業成長的核心,2020年又再宣布將醫療科技及精準健康列為長期發展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

在制度面上,修改新版生技醫療產業發展條例、也特別放寬募資與投資限制,包括創立戰略新板、創櫃板,也串聯南北生技園區與試驗場域;在技術面上也成立基因庫與健保巨量資料庫,希望運用人工智慧、量子運作、新興科技,讓臺灣建立一個更有效率的醫療服務體系。


賴清德表示,疫情下讓大家感受到,「要把臺灣打造為生物韌性國家」的目標是何等重要。(攝影/羅翊方)

林建邦»全球AI導入生醫公司數3年多10倍!盼國內公私協作加速Bio-ICT

生技中心ITIS研究團隊副組長林建邦,首先表示,近年人工智慧(AI)和大數據,被認為是製藥產業中最具顛覆性的兩大新興技術。

全球參與AI藥物研發和大數據應用的廠商,從2018年百餘家,成長到2021年已有超過1,700家公司,加入許多臨床試驗委託研究機構(CRO),並從前端藥物探索,擴展到臨床前、臨床試驗和老藥新用等領域。

林建邦以輝瑞(Pfizer) / BioNTech為例,其在開發核酸藥物時,除了將AI技術用於序列設計、加速產品進入臨床外,也以AI進行臨床數據處理,縮短了送審時間。實例還包括葛蘭素史克(GSK)的PD-1新藥Jemperli、莫德納(Moderna)的核酸疫苗、Ionis的RNA藥物、禮來(Eli Lilly)老藥Olumiant治療新冠、安進(Amgen)開發白血病藥物的新適應症等等。

在臺灣,由AI Labs所開發的聯合學習開源框架,也與多家醫學中心合作共同訓練AI模型,並成功開發出:腫瘤腦轉移、新冠胸部X光檢測等AI輔助診斷系統。

林建邦指出,雖目前本土尚無較為成功的Bio-ICT結合模式,因此,許多生技廠商仍在觀望中,但仍期許透過學研、法人、業界三者的合力下,以公私夥伴關係(PPP)模式,先建立成功案例及可依循的商業模式,便能加速產業發展。


林建邦表示,近年人工智慧(AI)和大數據,被認為是製藥產業中最具顛覆性的兩大新興技術。(攝影/羅翊方)

吳忠勳»打入核酸藥物藍海 AI /大數據有望縮短國際藥廠競爭

吳忠勳則分享核酸藥物國家隊策略,他表示,醫藥領域不斷有新的療法被發展,但這不表示舊的就會被取代,而是科學家有更多新工具使用。不過,新的療法出來,也代表新的機會,讓大家可在同一起跑點競賽。

吳忠勳也以因疫情崛起的核酸藥物分享,他表示,核酸藥物在1990年就被真正使用,許多公司也跳進研發,但由於核酸藥物的毒性、穩定性、體內運輸問題挑戰未解,許多公司漸漸打退堂鼓,一直到2016年這些問題逐漸被突破,核酸藥物才重回舞台。

而近幾年崛起的新興療法如:核酸藥物、細胞、基因療法,各方獲批准數量雖然相當,但在細胞治療上,臨床試驗是最多人投入的領域,其數量是核酸藥物、基因療法的6~8倍,也顯示核酸藥物還是一片藍海。

但他認為要在藍海中競爭,除了找到關鍵技術掌握市場,在資源有限的臺灣,臺廠可透過人工智慧、大數據優勢,在研究早期找到獨特的生物標記(Biomarker)、最適合的試驗族群,可增加藥物開發成功率,也能縮短跟國際大廠的競爭。

論壇會後的專題討論,則由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李宗洲資深總監擔任主持人,並邀請與談人:台康生技劉理成董事長、美洛生技吳堂熙董事長、基龍米克斯李明撰副總經理、台灣赭石生醫呂采修總監、永昕生醫周維宜協理,探討核酸藥物領域中未來的趨勢,以及臺灣如何以核酸平台與建立核酸原料生產量能,打入國際市場。


吳忠勳表示,醫藥領域不斷有新的療法被發展,但這不表示舊的就會被取代。(攝影/羅翊方)

劉越萍»衛福部疫情新目標 再生醫療、健康照護數位轉型

劉越萍演講則分享了衛福部在後疫情時代新訂下的目標。她表示,國內健康照護領域面臨「高齡/少子化問題」、「醫療人才量能困境」,以及「後疫情因應敏捷性」的三大挑戰,因此,強化韌性與敏捷度外,最終目標是重塑國內健康照護服務能「以人為本」。

劉越萍指出,為達到這項目標,正積極立法改革的再生醫療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正在行政院審查中的《再生醫療三法》,為加速審查而簡化為「再生醫療二法」,10月底行政院將會進行再審。

她也表示,衛福部借鏡歐盟的後疫情時代健康照護發展思維,整理出應建構衛生體系對疫情衝擊的準備、面對衝擊能高效率管理,隨後從中復甦和學習的韌性。這種「新世代健康照護體系」轉型,需導入智慧醫療研發,與智慧韌性醫療體系建構。

此外,衛福部也強調唯有透過公私協力方式,讓公部門與學研產業和醫療院所三方共同協作,才能真正建構出個人化的醫療照護。


劉越萍表示,國內健康照護領域面臨「高齡/少子化問題」、「醫療人才量能困境」,以及「後疫情因應敏捷性」的三大挑戰。(攝影/羅翊方)

谷月涵»外債率高、股市遇瓶頸 生技「抗跌」正是契機

張鴻仁在「生技資本市場面面觀」座談裡則表示,近期在通膨嚴重、全球經濟進入寒冬下,成為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最大一次資本環境變動,而生技產業卻是此浪潮下相對「抗跌」的產業。

谷月涵則表示,現今全世界負債率出現過高情形,且此負債率會持續成長;在通膨與新冠疫情的衝擊下,由於多數外債由美元計算,因此美元需求增加、將不斷升值,此趨勢會維持一段時間,對股票、投資市場將是一大瓶頸。

不過,谷月涵指出,通常經濟萎縮下,製藥產業會是相對能抗跌的產業,且對臺灣而言,國內許多新藥公司研發逐漸開花結果,製藥業正起飛。

此外,臺灣公開發行的新藥研發公司比例,比起韓國、日本、印度、美國都更高,大多專注於研發最有效率的臨床二期,許多更專注於投資報酬率高的孤兒藥,這些都是臺灣生技業當今的優勢。

谷月涵特別提及「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其累積36萬人的基因與醫療數據規模,比英國、芬蘭等相似計畫規模都來得大,將是臺灣未來很好的機會。(註:截至2022年六月,TPMI已達53.5萬民眾參與的里程碑。)


「生技資本市場面面觀」座談中,由張鴻仁主持,邀谷月涵與盛保熙與談。(攝影/羅翊方)

盛保熙»併購熱潮正啟  臺生技公司應把握

盛保熙針對併購議題指出,由於許多公司目前市值相對處於低點(公司現金超過市值),因此,是併購的大好機會。他認為,業者不用過於擔心合併、合作或投資機會的到來,臺灣在有許多資金後盾下,透過合併,或許能更快速達成公司目標。

盛保熙表示,臺灣這兩年生技公司登興櫃或上市櫃的數量較少,這代表支持新創公司的創投,並未給公司太大的壓力,願意支持其慢慢成長,不需太早面對股票市場的壓力,此投資環境其實相當健康。

而全球臨床試驗數目大量增加,10年前新登記的臨床試驗約只有10萬個,但今年卻有40萬個,這樣的躍進也是資本市場必須支持的。盛保熙認為,雖然生技產業已逼近兆元產業,但在國際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面對資本市場動盪下,生技業相對抗漲,更是值得把握的機會。

>>本文刊登自《環球生技月刊》Vol.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