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斷鏈危機、永續製程都有它:「3D列印」將成2023年下一個新星?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2-12-29
(圖片來源:Pixabay)

備受期待的3D列印技術,何時才會真正迎來引爆點?隨著2022年邁入尾聲,Additive Integrity創始人Sarah Goehrke在國際醫材產業媒體《MD+DI》網站撰文指出,以積層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為基礎的3D列印技術,已經在疫情下展現可勝任性(accountability),同時透過混合製造(hybridization manufacturing)與許多傳統產業整合,業界生態重組和投資也風起雲湧,2023年將有望成為3D列印崛起的一年。
 
全球的3D列印應用領域,已從早期應用於快速製作原型(prototype),蛻變成終端產品或是產品的零件,成為真正的3D列印產品,同時也大規模擴張生產線部署,深入傳統製造工藝。
 
最有說服力的範例之一,便是在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下,3D列印成為救援醫療產品供應斷鏈的助力,包括醫療器材零組件、個人防護裝備(PPE)和橋接製造(bridge manufacturing),成功證明了它的潛力,特別是在本地(localized)製造和按需(on-demand)製造上,相較於傳統工藝更具備優勢。
 
3D列印也催生了許多異業結合的機會。3D列印機正大舉進駐傳統產業工廠,和各種銑床、成型裝置、鑽床、車床等機具整合在一起。例如在汽車製造業已逐步導入3D列印的橋接製造,跨國化工企業和3D列印業者合作,驗證特定材料的工作流程,同時刺激了越來越多的軟體業者、供應商投入。
 
此外,3D列印似乎也有機會成為更加環保的生產技術,因其製造過程所需耗用的材料,比傳統透過切削成型的減法製程(subtractive manufacturing)來得更少,且有機會更進一步與人工智慧(AI)整合,減少列印材料的浪費。
 
不過,3D列印更加永續的概念真實與否,迄今仍有爭議,目前具代表性的積層製造綠色貿易協會(AMGTA)團隊,正透過全生命週期分析(LCA)追蹤端到端過程的永續性,從科學的角度檢驗這項說法。
 
另一方面,3D列印領域從公司參與、勞動結構和對市場變化產生的整體效應,到併購(M&A)、首次公開上市(IPO)和借殼上市(SPAC),無論是業界及市場,都可說是風起雲湧。產業生態也在許多商業活動中複雜化、並逐步整合,不斷成熟當中。
 
例如,3D列印解決方案廠商Stratasys從材料大廠Covestro手中,購得其旗下的積層製造材料事業體;兩家3D列印龍頭廠Ultimaker、MakerBot宣布合併為UltiMaker;金屬材料製造方面,Markforged併購了Digital Metal,軟體方面則有3D列印機OEM代工廠Carbon,收購了軟體公司ParaMatters。
 
國際光學設備大廠尼康(Nikon),在2022年9月以6.61億美元收購了金屬3D列印系統製造商SLM Solutions,並投資了Optisys和Hybri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進而整合了混合製造(hybrid manufacturing)技術。
 
大量的資金也持續湧入積層製造。例如,軟體開發商Hexagon對Divergent Technologies的3D列印超級跑車事業投資了1億美元;Lockheed Martin Ventures投資了3D列印機OEM代工商Fortify和3D列印航太科學公司X-Bow Systems;AM Ventures將Fortius Metals加入其投資風險組合中等等。
 
不過,也有一些公司發展不如預期。例如,全球印表機大廠Xerox縮減了旗下Elem Additive的業務;五金電動工具商史丹利百得(Stanley Black & Decker)的數位製造部門解散;電腦設備大廠惠普(HP)也宣布終止全彩3D列印系統。
 
還有像是Essentium邁向公開市場的SPAC計畫,在2022年稍早因為市場考量而終止;在2月SPAC上市、曾被估計擁有14億美元價值的Fast Radius,在11月就宣布破產,其資產被SyBridge Technologies以1600萬美元的低價購入。
 
大環境的負面市場風暴,包括前景衰退、通貨膨脹、供應斷鏈、疫情大流行、戰爭等,所導致的裁員風潮,也同樣席捲了3D列印產業,從硬體原始設備製造商、材料及服務供應商、軟體公司無一倖免,這對這個發展歷史仍相當年輕的新興領域無疑是一項重擊。
 
參考資料:
https://www.mddionline.com/3d-printing/whats-ahead-3d-printing
 
(編譯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