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講堂第五場

廣達張嘉淵:元宇宙、數位分身虛實整合 實現精準醫療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3-01-12
廣達電腦技術長暨副總經理、廣達研究院院長張嘉淵。(圖片來源:主辦單位提供)
今(12)日,由華淵鑑價與環球生技共同舉辦大師講堂第5場,邀請廣達電腦技術長暨副總經理、廣達研究院院長張嘉淵,他以「人體元宇宙—數位分身打造精準醫療」為主題,透過豐富精彩的簡報呈現,說明元宇宙(Metaverse)概念在航太產業上已行之有年,近年也用不同形式導入各種生活應用包括智慧醫療,並延伸數位分身(Digital twin),替代「試藥」過程,以達到精準醫療發展。
 
華淵鑑價總經理陳淑琴致詞表示,大師開講系列活動已進行第五場,先前活動邀請到談判、創新管理、生醫投資專家來分享生技產業如何發展,但在身體健康生死關頭,精準醫療成了重要課題。因此,今天邀請負責廣達前瞻產品研發、未來科技策略的廣達研究院院長張嘉淵,從炙手可熱的元宇宙話題,探索怎麼將虛擬世界延展到精準醫療。
 

元宇宙概念模擬飛機開發波音777  數位分身將替代「試藥」過程

 
張嘉淵表示,過去在沒有電腦問世前,物理學家、科學家都是在紙上導出方程式來描述很多動態的行為,但在整體大環境下,傳統的物理學很難做到全面性的解讀,大家因此開始思考怎麼用數據搭配非線性的模型來解釋世界。
 
他指出,當前熱門的數位分身、元宇宙,其實早在1989年就應用在航太上,全球首款波音777其開發過程就是透過縮小模型,借用流體力學方式,模擬飛機在天空的航行。
 
現在,大家也將元宇宙的概念延伸到智慧醫療。
 
他分享應用到智慧醫療做法,是把真實世界的原生數據(raw data),經數據標註、定義數據屬性的數位化動作後,進一步訓練數位分身,接著用這個數位分身形塑一個元宇宙,並在元宇宙裡,再開發不同的演算法、做不同的模擬,模擬的結果再做虛實整合,來達到預測、預防、個人化、多人參與(4P)的精準醫療。
 
不過在智慧醫療領域為何數位分身這麼重要?張嘉淵也分享,不管中醫或西醫,在給病患第一次診療後,通常會吩咐患者回診,看用藥需不需要重新調整,這就是「trial and error」的過程。
 
他指出,人體從細胞、組織、到器官會產生許多數據資料,就像一個元宇宙,它是一種「仿生學」的概念,這些數據就如你的「仿生」,如果可以讓另一個空間的「數位分身」先進行疾病治療的模擬,就能在第一次給藥時提高精準度。
 
他也舉例去(2022)年巴西在執行全球最複雜頭部相連體雙胞胎手術中,就透過元宇宙的技術協助,順利完成分離手術。張嘉淵說,這個手術就證明「在數位的環境中學習、訓練和模擬的過程,對真實手術來說是重要的一環。」 
 
但有別於人造的航太、交通工具等,可以做出線性化數據,人類的表現反而是非線性數據,因此,還無法100%打造數位分身。

他指出,現在的AI演算法都屬於類神經網絡,還處在人類的神經皮層,離大腦還有距離,如何把人的智慧轉換成元宇宙,去訓練模型,並進一步延伸不需要人類訓練的AI,都還在開發中。
 

從A到H大平台策略 幫助別人開發他自己的AI

 
廣達於2005年起,就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合作投入智慧醫療開發。張嘉淵也分享目前廣達在智慧醫療上的發展,整體策略不是以「產品」思維開發,而是將大數據透過轉換打造成出「大平台」,包括醫療雲平台、照護平台、遠距醫療平台等,並串聯各種應用與醫療裝置,「幫助別人開發他自己的AI。」他強調。
 
廣達的「ABCDEFGH」發展策略方向層層相扣,是希望把醫師傷腦筋的東西變成AI,再透過大數據(Big data)收集、雲端(Cloud)儲存、裝置(Device)的應用、邊緣運算(Edge),並應用到金融科技(FinTech),以及結合5G發展到健康(Health)。
 
目前,廣達已經以QOCA品牌,發展出遠距醫療以讓醫院與醫院間串接(QOCA atm)、以患者為中心照護(QOCA apc)、以及拓展到以患者為主體的居家照護(QOCA abc)三大平台,並先從加拿大、荷蘭實際驗證應用,最後也終於在台灣落地,於台灣各地都有許多合作夥伴。
 
張嘉淵表示,廣達並在新冠疫情下,幫忙北榮打造專責病房,在遠距血壓量測、心跳等生理訊號設備導入下,協助醫護遠端監控病人健康。
 
廣達也與台大雲林分院合作打造遠距醫療示範縣市,與成功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成立AI中心,協助開發創新先進的智慧醫療,現在都有很好的成果。
 
他最後也以老子哲學強調,一個人想法會改變你講你做的事,事情做久了就會變習慣、變成個性。而「數據」也是有一個層次變化,他會從數據堆疊變訊息,擴大成知識,在智慧的累積下,最後也會形塑成一個新的未來。

(報導/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