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發現新種臺灣寄絲藻 具碳捕捉、促水生動物免疫力潛力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3-02-22
海大發現新種臺灣寄絲藻 具碳捕捉、促水生動物免疫力潛力(圖右為李孟洲教授左為葉翰揚博士)(圖片來源:海洋大學提供)
今(22)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李孟洲教授團隊研究發現,世界首見新種─臺灣寄絲藻(Colaconema formosanum)在人工養殖環境下,不僅生長快速,其可純化培養及能夠定量分析之特性,適合作為試驗模式物種,也發現藻體能有效利用海水中無機碳源,促進藻體生長及具調控光合色素蛋白之潛力。本研究已發表於頂尖國際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
 
這項研究是專精藻類領域的李孟洲指導博士班學生葉翰揚,進行臺灣寄絲藻的親緣演化與分類的研究過程所發現,且該研究獲得財團法人慶恩教育基金會「2022綠色科技論文獎」,為該比賽在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議題-博士組唯一獲獎的研究。
 
李孟洲表示,要從天然海域篩選具養殖與應用價值的新品種海藻,過程非常不容易。臺灣寄絲藻的發現,來自於顯微鏡視野下,附生在蘇式海木耳(Sarcodia suae)藻體上的紅色絲狀藻體。
 
由於當時國內寄生性絲狀紅藻的物種紀錄與報告鮮少,為了釐清絲狀藻體的科學分類,從藻體形態、生活史以及分子親緣演化方法著手研究。研究結果證實絲狀藻體是世界新種,也是臺灣首次發現的寄絲藻物種,透過學術期刊的發表,將其命名為臺灣寄絲藻。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團隊透過不斷優化養殖及藻體定量分析技術,最終成功的以臺灣寄絲藻釐清多種環境因子及化學因子對於藻體生長生理的影響,證實臺灣寄絲藻是良好的試驗模式物種。
 
葉翰揚補充,臺灣寄絲藻富含的藻膽色素除了能用在生醫工程領域,也可當作水生動物的免疫添加劑,應用潛力高。
 
此外,葉翰揚指出,在培養臺灣寄絲藻時,無機碳源的添加與藻體生長及藻紅色素佔藻膽蛋白之比率呈正相關,這不僅有益於藻類的規模化量產與藻膽色素生產,也有助於釐清藻類在高濃度無機碳鹽下的調適方式,及在碳中和領域的應用潛力。
 
海大表示,2050淨零碳排為當前全球關注的議題,海大不僅具有豐厚的海洋海事科學研究量能、永續產業推動經驗,在節能儲能、碳捕捉與封存、碳中和、新能源科技上也有豐厚成果。

(報導/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