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成大前瞻醫材中心2.0擴大啟動! 專家論壇揪新醫材加速落地魔鬼細節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3-05-03
12年成大前瞻醫材中心2.0擴大啟動! 專家論壇揪新醫材加速落地魔鬼細節。(攝影/巫芝岳)

今(3)日,「2023台灣醫療器材產業及市場重要趨勢論壇」於成功大學舉行,除了以「可行模式及醫材通路建立」為題,邀請包括嬌生集團(JJSV)台灣暨香港總經理許樞龍、互貴興業業務副總廖騏宏、世基國際總經理謝志明等專家進行專題演講外,也在會中舉行「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2.0啟動儀式」,宣誓在該中心成立屆滿12年後,將擴大規模與資源,幫助台灣醫材產業更上一層樓。

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由成大前副校長蘇芳慶教授於2011年創辦,2.0版啟動後,除了原本的服務,也將著重提升製程技術,輔導轉型升級為CDMO產業,並協助醫材開發商對接CDMO廠商。今在會中多位產業公協會代表,皆出席剪綵祝賀。


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榮譽主任蘇芳慶(攝影/巫芝岳)

蘇芳慶表示,醫療器材是政府已投資大量資源的產業,而不同於以色列,台灣在製造工藝上更為強大,如何找出我們在醫材產業中獨特的模式,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主任張志涵(攝影/李林璦)

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主任張志涵則表示,他們在接觸許多公司後發現,許多產品在「進入通路」的階段常遇到瓶頸,「再好的東西,不會賣就沒了價值!」張志涵表示,期望透過本次論壇分享相關的知識,能讓產品盡快落地市場。

嬌生台灣暨香港總經理許樞龍:醫療特材市場逐年增加 揭密健保市場准入策略
 


嬌生集團台灣暨香港總經理許樞龍(攝影/巫芝岳)

嬌生集團台灣暨香港總經理許樞龍,以「醫療特材的自費與健保推動」為題進行分享,他表示,全球的醫材市場估計以年均複合成長率5.2%的趨勢成長,估計2030年市場將高達7950億美元,台灣的醫材市場則以CAGR 9.5%持續成長,2021年,醫療器材、數位醫療與健康福祉等醫材相關營業額高達4946億元新台幣,占台灣生醫營業額74%。

許樞龍指出,醫療特材在法規中定義是指在診療項目收費外,可另行申報的項目,包含單焦點人工水晶體、脊椎後開型間體護架、膠囊內視鏡、人工心律器、人工頸椎間盤等,幾乎可稱為高階醫材,在歷年醫療分項費用占比中,特材類占比也持續上升。

他提到,醫療特材取得藥證後,需經過健保核價系統才能進入市場,而市場准入策略首要須定出該產品的市場定位,其與公司的研發、製造、法規、行銷部門都環環相扣、交互影響。

許樞龍分享,醫療特材分為幾大類,一是經由新醫療科技服務所衍生的醫材,主要創造出新治療手術方式,其過程中需使用的醫療特材,通常由醫院、醫學會進行申請;另外則分為類似「Me-too」產品的既有功能類別,以及新功能類別,新功能類別又再細分成創新功能特材以及功能改善特材,也都需要經過健保核價系統才有望拿到自費碼,或是納入健保的全額給付或差額給付醫材中。

互貴興業業務副總廖騏宏:CDMO助供應鏈管理! 技轉海外CDMO廠製造增當地取證便利性


互貴興業股份有限公司業務副總廖騏宏(攝影/李林璦)

互貴興業股份有限公司業務副總廖騏宏,針對台灣醫材CDMO模式進行分享。他表示,之所以要尋求CDMO,其中的一大重點,如了能有效、快速地生產製造外,「提高供應鏈管理的效率」更是CDMO商能夠協助的重點。

廖騏宏表示,一間公司在尋求CDMO時,提供顧問服務的互貴興業,通常需從法規、研發、製造、市場等多方面進行評估。在要進入不同國家時,隨著各國法規環境不同,也適用不同的CDMO製造規範,例如:在台灣,業者須尋找有QMS認證的廠商;在美國,註冊人和委託的工廠都須註冊列名,委託工廠則須符合QSR需求等。

廖騏宏也指出,建議將自己的資源放在前端的佈局,後端如何控制良率、供應鏈可交給CDMO廠商進行。

互貴興業的CDMO竹北廠,已有開發製造手持式超音波探頭、一次性內視鏡、智能穿戴式馬桶等的經驗;他們也協助將體外診斷醫材(IVD)、醫電設備等產品,技轉到其位於重慶的CDMO廠進行,更易於取得當地認證並銷售。

世基國際總經理謝志明:品牌商前進各國 首重市場規模與政策吸引力


世基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志明(攝影/巫芝岳)

世基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前3M台灣醫療產品事業群總經理謝志明分享「醫療器材品牌與通路的競合關係」,他表示,事實上,3M有很多產品在台灣研發製造,反過來外銷到全球,例如,痘痘貼就是在台灣發明,外銷到全球。

謝志明表示,品牌商必須不斷強化自身產品,產品只有更好沒有最好,使其成為市場上規格、技術、價格等各方面都是最佳選擇的產品。而產品強化不只可以在技術上精進,也可以往周邊產品整合方向精進。例如,3M就從留置針貼發展成換藥包,大幅增加其價值。

謝志明指出,品牌商在前進各國市場時,在當地找經銷商或是代理商要考慮到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場規模與政府政策的吸引力,此外,對於目標市場與法規的了解、各國文化上的差異、投入的成本效益、母公司對增長的要求。

他表示,品牌商需要挑選了解當地市場且與自身企業規模相當的代理商合作,整理分析並歸納出委託人與代理人在文化上的差異,此外,品牌商還要有評核代理商的機制,且隨時要有可以接手的準備。

(報導/巫芝岳、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