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A現代化2.0加速動物試驗替代方案落實!臺灣準備好跟上了嗎?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3-09-23
(圖片來源:Pixabay)

自2022年12月,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簽署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現代化法案2.0」(FDA Modernization Act 2.0),使得藥物開發者不強制規定動物實驗測試新藥以取得批准以來,大大加速了其他替代技術的產學研發展,例如類器官(organoids)和器官晶片(organs-on-chips),卻也將藥物開發者和科學家推向了混雜的適應過渡期。
 
使用其他替代方案取代動物模型、用於藥物測試,不僅為藥物開發商新增了能夠使用的模型種類,還能夠為藥物開發者省下數百萬美元購買、維持幾千隻老鼠或其他哺乳動物的花費,也迴避了動物實驗的倫理爭議。特別是使用人類初代細胞(primary cells)做測試的研究,更被形容為「第0期臨床試驗」。
 
美國FDA現代化法案2.0的上路,帶動美國國內的動物實驗廢除法規,例如美國的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計畫在2035年廢除掉動物測試研究,但仍保有一些例外情形。
 
而在臺灣,致力於提供臨床前資源、支持國內研究團隊完成計畫的國家實驗動物中心,中心主任秦咸靜也在今年7月的公開演講中表示,為呼應全球實驗動物3R原則——取代(Replacement)、減量(Reduction)、精緻化(Refinement)的未來趨勢,今年底將正式成立器官晶片實驗室,未來也將引入更多的離體試驗(ex vivo)環境的研發認證平台。
 

美國業界觀察:實驗動物替代方案接受度緩慢、但在穩定前進中

 
致力於再生醫學開發的LifeNet Health,除了組織移植相關再生醫學,也提供用於藥物功效性測試的人類細胞或組織解決方案,特別是肝細胞的體外模型開發。該公司表示,降低動物實驗新政的接受度雖然相對緩慢,但是穩定前進中。
 
LifeNet Health開發的2D+肝臟系統產品TruVivo,使用了來自捐贈者的肝細胞、內皮細胞、間質細胞等人類初代細胞,作為肝臟微結構及功能的體外模擬模型,在今年4月推出,並獲得了百靈佳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Corteva Agriscience合作、應用在研究之中。
 
而像是國際最知名的器官晶片開發者Emulate,也在新政上路後,獲得了跳躍性的進展。Emulate在去年12月時,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Medicine》上發表了肝臟器官晶片最新研究,說明該模型能準確辨識出87%可能造成肝損傷的小分子候選藥;今年6月又在《Expert Opinion Drug Discovery》上發表將肝臟器官晶片數據整合到藥物決策程序中的研究,藉此提供指南和建議,也讓器官晶片領域更加前進。
 
Emluate目前研發的器官晶片系列,包含了腦、腸、腎、肝、肺等,可應用在藥物安全性、毒性及功效性研究;其客戶也可以利用Emulate的基礎晶片技術,根據疾病類型,打造自己要的器官晶片。
 
Emulate執行長Jim Corbett表示,自降低動物實驗新政上路後8個月以來,其總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了40%,設備的銷售額也攀升了90%,其設備、服務及消耗品客戶中有45%為新客戶,相較於去年成長了35%。
 
除了製藥產業,政府單位和學研界也對器官晶片越來越有興趣。Corbett表示,越來越多人轉入這個領域,使用器官晶片技術,並加入他們的工作流程中,看看能否為研究增加價值,同時也接受相關的訓練,並認知到建立自有(in house)能力的重要性。
 

器官晶片是未來醫療轉型一股不可忽視的新趨勢。(圖/陽明交大陳冠宇教授實驗室提供)
 

人類模組落實臨床前試驗關鍵:證據資料庫待充實、取證上市產品當示範

 
事實上,有高達90%的候選新藥在通過動物試驗後,都在人體臨床試驗中以失敗告終。專家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實驗動物和人類在解剖學、生物學、疾病機制途徑上存在物種差異,而這些是近似人類的模組能夠提供互補的地方,特別是使用人類初代細胞的研究模組。
 
一份2015年刊登在《Cambridge Quarterly of Healthcare Ethics》學術期刊,也提供了研究證據。該研究指出,有多達114種治療中風的療法,在動物試驗中都表現良好,但最後都在人體試驗中失敗,其他還有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阿茲海默症和癌症,一開始在動物模型中都看起來很有效。
 
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也影響到動物實驗替代方案的落實。LifeNet Health生命科學產品開發副總裁Sharon Collins Presnell表示,藥物開發者擔心這會增加證明安全性、有效性的負擔,這包含了額外購買用於臨床前測試的新設備,以及讓研究人員熟悉所需的訓練。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便是研究人員已經習慣使用某些特定模組,來回答某些研究問題,不希望在研究實務上被影響。畢竟,動物實驗從1930年代就建立、迄今已有近百年歷史,許多動物模型已經充分建立鑑別、經驗證過的方法學及資料庫,但人類模型(human model)的臨床前研究模組所累積的數據與證據依然匱乏,讓科學家在使用上仍有疑慮,而這就是LifeNet Health、Emulate等公司能夠投入優化、引領整體領域前進的任務。
 
業界預期,短期內可能會出現動物試驗、再加上一些新模組的混合模式,但動物實驗不會馬上完全消失,或許會採取要求兩項動物實驗時,其中一項被換成器官晶片的方式,這樣實驗用動物的量就會減少。
 
Corbett表示,像是器官晶片這樣的替代性技術,需要新的決策框架,也需要更多時間充實參數。接下來將會經過一段轉型期,從事研究的公司、學術界和法規監管單位會需要持續改善、驗證這些模組,並幫助科學家好地了解這些模組如何與他們的計畫接軌。
 
Presnell也表示,就像COVID-19疫苗,業界還需要第一批完全、或是部分採用人類模型的上市產品,讓大家勇於採用這些技術。此外,來自政府法規的支持也很重要,例如在馬里蘭州就頒布了一條新法律,要求動物實驗室必須資助替代模型的研究基金,並將科學家組織起來,一起思考如何為動物模型替代方案建立新的研究和法規框架。
 

動物實驗替代方案風潮 臺灣跟上了嗎? 

 
目前在臺灣已知投入器官晶片研發的團隊,學研界有知名再生醫學先驅謝清河,利用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iPS細胞),開發能夠代表臺灣人基因型的心臟組織晶片;以及陽明交大生醫工程所陳冠宇研發肺器官晶片,用於模擬人體肺部組織與吸入性試驗的反應,其也在首屆「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中脫穎而出獲獎。
 
其他國內仿生類器官、腫瘤類器官晶片或是類器官體外篩藥平台開發者,還包括了:昱星生技、諭泰生技、精拓生技、基可生醫、科邁基因科技、長聖國際生技、加樂生醫、方圓生醫、精準生技、清大化工系黃振煌教授團隊等。
 
參考資料:
https://www.genengnews.com/topics/drug-discovery/after-mod-2-0-what-can-be-done-to-boost-adoption-of-alternatives-to-animal-models/
 
(編譯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