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為「世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日」,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呼籲,應將惡性度高、病情進展快速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列為政府優先重視癌症,並指出AML的臨床三大治療挑戰,包括:次世代定序(NGS)檢測健保給付限制、標靶等創新藥物給付嚴苛、創新治療未接軌國際等。
目前國內許多生技醫藥公司皆投入AML產品線研發,例如:仁新醫藥(6696)、藥華藥(6446)、國鼎生技(4132)、朗齊生醫(6876)、博研醫藥、承寶生技、艾沛生醫······等。
AML是成人最常見的血癌,臺灣每年約新增950至1000人病患。由於AML症狀不典型、病情惡化快速,若延遲治療,恐引起嚴重感染或大量出血等併發症,可說是最惡名昭彰的癌症之一。
其病因主要是骨髓幹細胞基因突變,導致癌細胞過度增生,進而影響正常血球的數量,恐引發敗血症、肺炎或出血等嚴重併發症。因此一旦確診就要和時間賽跑,盡快治療以達到緩解、控制病情,避免惡化。
醫界籲正視三大挑戰 接軌國際落實精準治療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AML工作組召集人、臺大醫院血液腫瘤科教授侯信安醫師指出,近年國內已陸續引進多種治療藥物,明顯改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整體存活率。但臨床患者仍面臨三大治療挑戰,需要進一步的被正視與改變。
首先是「NGS檢測健保給付限制」,侯信安表示,AML患者在致病過程中會發生基因突變,NGS檢測能幫助醫療團隊在治療前及早針對突變基因,正確風險分類並為病患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然而,目前健保給付費用依據檢測項目有所不同,患者仍須自付差額,恐影響檢測意願。因此,期盼NGS檢測給付額度能再提升、讓檢測普及化,幫助更多癌友,尤其是經濟弱勢者。
其次是「標靶等創新藥物給付嚴苛」。侯信安表示,目前已有標靶藥物等創新治療能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的AML患者進行治療,但是受限於健保給付條件,部分患者即使檢測找到對應適合的藥物,也可能因為不符合嚴格的健保給付條件,加上家中經濟無法負擔而無法使用。
此外,有的年長病人雖在健保支持下使用藥物得到有效控制,卻因為療程短,無法持續給付用藥,造成疾病控制後又得面臨斷藥命運。若能增加健保新藥給付與放寬現有給付條件與療程限制,預計三分之一至半數病患可望受惠。
癌症希望基金會許怡敏副執行長也補充,健保給付限制包括針對病人的條件,以及治療可以給付的療程有嚴格限制,可能使癌友面臨即使藥物有效,仍須被迫停藥的窘境,進而影響病情發展與結果,癌友與家屬也面臨從充滿希望到失望、焦慮的心理折磨。

癌症希望基金會與血液病學會推出的LINE數位衛教工具《血癌攻略》,整合五種血癌介紹、初診斷治療方式、副作用對策等資訊,還有「治療紀要」功能掌握自己的抽血指數。(圖/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提供)
最後是「創新治療未接軌國際」。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柯博升醫師指出,許多AML的創新藥物已在國際上市,但在臺灣,因為病人數較少,在藥物引進(取得許可證)及健保納入給付的速度都較先進國家為慢,恐使癌友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許怡敏進一步說明,全球AML治療近年來取得顯著進展。然而,部分創新藥品仍在健保的審查清單中等待審核,且因為審查時程不透明,外界無法掌握審查進度,癌友不知道要苦等到何時,救命藥物才能獲得健保給付,並得到即時適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