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為鑑!閻雲、楊泮池回顧台灣生技上下游政策、癌症防治典範戰略

日期2025-05-21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以古為鑑!閻雲、楊泮池回顧台灣生技上下游政策、癌症防治典範戰略​​​​​​​(攝影/彭梓涵)
今(21)日,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與玉山科技協會聯合舉辦「2025國鼎生醫論壇」,特別邀請到北醫前校長、台灣生醫創新學會理事長閻雲,以及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大醫學院特聘講座教授楊泮池等生技醫藥界巨擘,共同回顧臺灣生技產業發展歷程、對抗疫情的戰略,並擘畫臺灣生醫產業的未來。


 李國鼎基金會董事長王伯元(攝影/李林璦)

李國鼎基金會董事長王伯元表示,總統府資政李國鼎不僅在台灣科技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台積電的成立也仰賴於李國鼎的推動,其在生物科技醫藥上亦有重要貢獻,包含推動B型肝炎疫苗,讓B肝在台灣幾乎絕跡,也推動成立癌症研究中心,李國鼎的座右銘「進、競、淨」持續激勵生技產業追求進步、競爭力與清廉。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攝影/李林璦)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表示,台灣目前的科技業在國際界中綻放光芒,需飲水思源感念李國鼎推動1979年創建臺灣第一個科學園區,臺灣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充分反應出超高齡社會需求,因此醫療健保效率與品質的提升十分關鍵,我主張將政府經費用在醫療保健、高等教育上,促進台灣國民健康。
 
中央研究院彭汪嘉康院士致詞表示,李國鼎不僅是一位高瞻遠矚的政策推動者,更是一位具行動力的實踐者,他的角色不僅止於建言與顧問,更親自投入、全力推動B型肝炎防治計畫,確保這項政策能夠真正獲得政府資源支持與實質推進。在李國鼎的引領下,台灣不僅在B肝防治領域取得全球矚目的成就,也逐步建立起生物科技產業的基礎與動能,為今日產業發展開啟了重要的契機。


 北醫前校長、台灣生醫創新學會理事長閻雲(攝影/彭梓涵)

閻雲:台灣生技非起步晚 李國鼎早建構上下游政策體系

 
北醫前校長、台灣生醫創新學會理事長閻雲表示,李國鼎除了促進台灣科技發展外,在生物科技發展上更是有諸多貢獻,我們不僅要飲水思源、更要以古為鑑。他分享臺灣生技的發展,1978年的全國科學技術會議是台灣從備戰轉向科技導向的濫觴,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接著領導舉行1982年的遺傳工程研討會,被視為臺灣「遺傳工程元年」,開始重視生命科學發展。
 
閻雲表示,在這歷史性的研討會中,台下聽眾與學子也成為引領臺灣生物醫學的領頭羊,例如張子文、留忠正、周德源,以及參與B肝防治計畫的陳定信、蕭介夫、曾義雄、朱廣邦等專家,與解開人類chromosome 4的周成功。
 
閻雲指出,事實上臺灣生技產業跟電子產業發展時間落差不大,起步比半導體晚一些,但獨具潛力,從1982年蔣經國、李登輝提出「八大重點科技發展方案」;2002年陳水扁提出「兩兆三星」計畫、期間關鍵的是2005年啟動BTC會議;2009年馬英九成立「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並建構核心設施、臨床試驗與國際接軌、成立臺灣FDA、CDE等;蔡英文則從2016年開始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賴清德提出以AI科技強化「健康家園」。
 
閻雲表示,李國鼎建構完整生技產業政策架構,上游以研發為主導建立中研院生醫所、國科會,至今都是生技產業科研的基石;中游是聚焦法規、應用研發,成立衛生署與經濟部;下游則看重技術轉移、商品化,因而成立法人單位與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等,此外,李國鼎也在資金、人才各面向著手,這樣的架構持續滋養臺灣生技產業。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大醫學院特聘講座教授楊泮池(攝影/李林璦)

楊泮池:LDCT篩檢奏效 台灣肺癌防治經驗成國際典範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大醫學院特聘講座教授楊泮池表示,台灣曾因推動B型肝炎疫苗接種成功控制肝癌,如今應將防治焦點轉向肺癌。他提到,儘管全球普遍認為肺癌與抽菸高度相關,但實際上約三分之一肺癌患者並無吸菸史,尤其在亞洲女性族群中,不吸菸卻罹患肺癌的風險特別高,反映基因與空污等因素的影響。
 
楊泮池表示,目前台灣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治療成本是健保支出之最,原因在於多數病人確診時已為晚期,他提醒,肺癌結節兩公分是治療成效的關鍵臨界點,因此早期診斷才能提升存活率並減少健保負擔。
 
他也肯定政府自2022年起推動針對高風險族群的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政策,成效顯著,篩檢後第四期肺癌比例從50%降至7%、早期肺癌檢出比例大幅提升,死亡率可望下降三至六成,國際上也已將台灣的篩檢策略視為標竿,並廣泛引用台灣經驗。
 
(報導/李林璦、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