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鼠嵌合體突破!MD安德森團隊成功培育攜帶人類細胞小鼠

日期2025-06-17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圖片來源:chatGPT)
近(12)日,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Xiling Shen教授團隊,將培育好的人類類器官注射進懷孕老鼠的羊水中,這種方法培育出的小鼠腸道、肝臟和大腦中出現少量人類細胞。此技術為人類-動物嵌合體(Human–animal chimaeras)領域帶來革命性的改變,期待未來能培養出可供移植的人體器官。
 
目前這項研究尚未經過同儕審查,但相關數據已於6月12日在香港舉行的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ISSCR)年會中首次公開發表。
 
人類-動物嵌合體相關的研究潛力可期,卻充滿挑戰。過去的研究多是將人類幹細胞注入另一種物種,但人類細胞因存活率低、存活時間短且分化方向難以控制,始終難以取得穩定成果。
 
Xiling Shen團隊認為,若在注射前先將人類細胞培養成三維的人體組織模型(即類器官),可提升其存活與適應能力。因此,研究人員以重編程幹細胞(reprogrammed stem cells)在培養皿中培育出腸道、肝臟與大腦的類器官,並將其注入懷有早期胚胎的雌鼠羊水中。
 
結果發現,這些細胞開始滲入成長中的胚胎並增殖,並且只出現在他們原本所屬的器官之中。
 
一個月後,研究人員觀察到約有10%的小鼠腸道中含有人類細胞,比例約為腸道細胞總數的1%,而在肝臟與大腦中的人類細胞總數比例偏低,但這些細胞於小鼠出生兩個月後仍能持續穩定的存在。
 
初步觀察這些人類細胞具有功能性,如人類肝臟細胞可以製造出人類白蛋白等。
 
研究團隊表示,此技術僅透過將細胞注入羊膜腔就可製造出嵌合體。不過,部分研究人員對將人類細胞注入其他動物大腦,倫理方面的疑慮,因這可能導致動物出現人類相似的認知能力。
 
對此,Xiling Shen表示,目前的實驗中,小鼠大腦中的人類細胞比例仍很低,但若未來注入更多人類組織,小鼠的認知能力可能會成為一個問題。
 
參考資料: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898-z

(編譯/實習記者 康育華、責任編輯/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