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吾表示,目前已有次世代基因定序(NGS)來檢測FOXG1變異,但FOXG1的不同變異位點所導致的臨床嚴重程度差異甚大,讓家屬在缺乏明確資訊下感到焦慮無助,醫師也難以評估是否應介入治療。
為此,陽明交通大學與台大兒童醫院合作,針對來自歐洲、北美、日本與台灣等國14名攜帶FOXG1變異的患者,分析其臨床表現與腦部異常程度,結果發現,腦部FOXG1異常的嚴重程度與功能改變之間具有高度相關性。
基於此研究成果,團隊建立了一套功能性分析流程,首先是檢測FOXG1變異蛋白的表現量,接著評估其對下游基因COUP-TFI的調控能力,最後是將變異型FOXG1利用內電穿法打入胚胎小鼠腦中,觀察神經細胞遷移情形,此分析流程成功區分了92.3%的病例。
蔡金吾表示,這種方法不僅讓醫師知道有突變存在,更能理解疾病的危險性,他也表示,儘管專業實驗室技術目前尚未普及於常規醫療檢測流程中,但此次結果仍提供初步證據。
FOXG1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神經發展疾病,症狀表現多樣,從嚴重的癲癇、運動障礙、進食困難與智能發展遲緩,到較輕微的自閉症皆可見。患者通常無法言語與行走,且臨床嚴重度因人而異。
其病因為FOXG1基因突變所導致,早期被稱為非典型的雷特氏症(Rett syndrome),每三萬名新生兒會有一人罹患此罕見疾病,目前全球患者約有1200人。FOXG1基因在胎兒大腦早期發育扮演關鍵角色,一旦發生突變將可能導致大腦發育異常。
資料來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5-03077-y
(報導/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