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仁:臺灣新冠疫情「中場休息」 防疫下一步在哪裡?

撰文專欄:張鴻仁
日期2020-07-18
上騰生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張鴻仁董事長。(攝影/林嘉慶)

近日,臺灣新冠肺炎疫情已經趨緩、連日無新增確診病例,疫情指揮中心也逐步鬆綁群聚規定,呼籲民眾落實防疫新生活。然而,臺灣獲得喘息的此時此刻,全球的確診人數卻已經破400萬例,死亡人數也逼近30萬大關。

此時此刻,正是趁下一波疫情爆發前,臺灣「超前布署」的重要時刻。那麼,臺灣的防疫下一步是什麼呢?

國家需拉高格局看疫情發展趨勢

臺灣人有省錢文化,大部分都是出現災害時,才願意投資生技產業。但我想,如果把臺灣當成自己的家,相信大家一定會願意投資。

但我還是要說,國家在醫療體系低度投資太久了,以至於民間一直是用「勤能補窮」的方式,才能讓臺灣目前的醫療體系可以一直很強。

臺灣生技在這些年經歷非常辛苦的過程,才能有今天。透過這一次的疫情,全世界都在宣傳臺灣的防疫和各個產業,品牌效應連同國際效應,讓許多產業都有了很多的機會,未來一定會不一樣。

在這麼多的產業中,我認為智慧醫療是最需要開發的。過去,臺灣對醫療的投資其實是不足的,我們在優化醫療管理系統、發展智慧型醫院等,未來將會是各國、尤其是東南亞國家,所學習效法的對象。

因此,國家需要更拉高格局來看現在的發展趨勢。

防疫下一步最大挑戰:打開國境

之前各界推測,新冠肺炎的疫情會隨著夏天到來而減緩,但目前,還是不建議依此做猜測,因為這個病毒太難猜了。

我認為,防疫下一步最大的挑戰是開放國境。雖然,現在國內娛樂和群聚的活動陸續在重啟開放,但所有跟旅遊相關的產業,仍因為疫情受到很大的影響,特別是疫苗還沒出現。

開放國境首先遇到的挑戰,就是每個人都要居家檢疫14天。未來,如果能有一個檢驗,能在檢疫第一天就可以知道有沒有感染,就會讓邊境防疫變得簡單。不過,現在的檢驗產品都還沒辦法做到這一點。

目前,美國有一項最新國防科技,是檢測病毒mRNA,一旦病毒侵入人體,該技術就可以測到。我認為,只要這項技術發展成熟,全世界的邊境防疫就會徹底被改變,未來也有機會就不用持續追蹤動向。

此外,就旅遊業而言,臺灣或許可以參考澳洲、紐西蘭的做法,基於雙方疫情相對沒這麼嚴重,而可以互相開放旅遊、組成區域聯盟,我認為,我們或也可加入那樣的聯盟。

這樣的新生活常態恐怕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有效的疫苗問世的那一天。

立法公衛師聘任 打開就業市場

由於防疫工作是不安定的,流動率也很高,疫情是百年一遇,現在,疾管署的人數是不夠的,需要衛福部的人支援調派值班,但其實沒人喜歡做防疫科。

因此,公共衛生部分,大家自然支持公共衛生師立法的施行。但我認為,就業市場也要打開,一定要有產業來聘請有專業認證的公衛師,例如:可能規定五百人以上的公司,有一定員工數就要配置一名公衛師,這樣才能打開就業市場。

過去,公衛師主要任職公務員,不然就是科學家、老師,就業市場很小,醫院是最大的聘用單位,所以有許多公衛人才後來都去念醫管。

此外,除了公衛系,醫學檢驗科系的人才需求也增加了,不過,就業主要還是取決於需求量的問題。

疫情下國際藥物產業鏈重組

這次的疫情不僅衝擊電子業,引發美、中之間的產業鏈重組,醫藥產業也是,尤其是藥品供應鏈的分工深受影響。

藥品之所以這麼便宜,是因為高汙染性的藥品原料,高度集中在中國、印度地區,像這次印度限制抗生素原料出口,各國的藥物市場就哀鴻遍野了。因此,美國不想讓藥品原料被他國把持、要把原料產業鏈移回國內,就會帶來非常高的處理成本,未來一顆藥的價格,就不會像以前比糖果還便宜了。

臺灣雖然有幾家品質優良的原料藥廠,但所能製造的原料也有限,也不可能在國內生產那麼多種原料。因此,應該要和歐洲、美國、日本、韓國這些友好國家聯合起來分工合作。

未來的藥物一定會比較貴,這是必然的趨勢。不過,雖然藥物的成本會因為產業供應鏈重組而提升,但各國為了國家安全考量,會有一些少量的生產,價格制定上也自然會比以前來得高,因此利潤也會提高。

另一方面,在新冠肺炎新藥研發上,就我所知國內已經有幾個團隊,製作出比吉利德科學(Gilead Sciences, Inc.,臺灣分公司為吉立亞醫藥有限公司)所持有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還要好。

我認為這些藥物候選,只要在做出來以後證明有效果,不需要做到臨床試驗階段,就可以讓大廠來收購。事實上,當初新冠肺炎爆發、國際急切尋找特效藥時,吉利德也只是手上剛好有瑞德西韋可以直接進入臨床,才被當成備受期待的新藥候選人。

臺灣的研發能力確實很強,但我們也不擅長花大錢,所以如果要研發新冠肺炎的新藥,應該做到某個程度之後,就讓國外大廠來收購、接手;如果沒有獲得青睞,就回頭繼續練兵,再接再厲。

 

(紀錄整理/吳培安、李林璦、王棋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