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腸道微生態 抗癌新方向

撰文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
日期2019-04-06
文/楊璦禎(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研究員)

上(3)月11日,國際著名藥企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宣布與腸道微生態新藥公司(Seres Therapeutics,後簡稱Seres)簽署一項為期三年的合作協議。根據這項協議,AstraZeneca將在兩年內,分三期支付Seres 2,000萬美元,共同開發能從患者的微生物態(Microbiota)預判或增強腫瘤免疫治療效果的檢測產品及藥物。

AstraZeneca還承諾將另外支付Seres,後續衍生項目的研發經費。最終,Seres將完全保有此合作案所產出之發明或藥物權利,而AstraZeneca則擁有協商認購這些發明或藥物的選擇權。這消息顯示國際重量級藥廠已開始布局腸道微生態在腫瘤免疫治療上的應用,且願意提供優渥的條件與相關新創生技公司進行合作。

Seres成立於2010年,是人體微生物態藥物開發的先行者,主要專注以活菌藥物改良人體微生態,並進行疾病治療的研究。2016年1月,雀巢集團就曾以總價值19億美元的合約,打包購入Seres四個新藥(SER-109、SER-262、 SER-287與SER-301)的部分國際市場授權(北美及加拿大以外地區)。這些新藥都仍在開發階段,主要針對困難梭菌感染(CDI)和發炎性腸道疾病(IBD)。

本次Seres與AstraZeneca的結盟,則是因為另一項產品(SER-401)。SER-401是由多種腸道菌所組成的活菌混和藥物,而這些活菌是選自接受免疫療法之有效病人的腸道菌相。Seres希望能藉此藥物,調節癌症病患的腸道微生態,進而加強免疫療法的效果。SER-401目前正在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和派克癌症免疫研究所,進行針對轉移性黑色素瘤的臨床一期試驗。

免疫治療是人類對抗癌症的革命性產品,根據國際知名分析機構Research&Markets的預測,全球腫瘤藥物市場將於2024年突破2,000億美元,而其中免疫治療將占有其中超過50%的市場。其中,免疫檢查點藥物是當前最火熱的癌症治療方式,主要利用阻斷PD-1/PD-L1等路徑,使免疫系統能辨識進而清除腫瘤細胞。然而,儘管免疫檢查點藥物療效不俗,卻僅對20%-30%的病人有效。2017年底,《Science》期刊先後刊載了三篇腸道菌研究,證實腸道菌組成嚴重影響免疫檢查點藥物的治療效果,腸道微生態霎時成為腫瘤免疫治療另一個重要方向。

分析AstraZeneca選擇此時切入腸道微生態新藥開發的原因,首先,2017年5月,AstraZeneca與Medimmune共同開發的durvalumab(PD-L1抗體)才被FDA核准上市,落後於MSD(默沙東)、BMS(必治妥)、Roche(羅氏)及Pfizer(輝瑞)的同類藥物,未來的市場擴張必然面臨重重壓力。另外,由Pfizer所購得的tremelimumab(CTLA-4抗體)與durvalumab的聯合治療,三期臨床試驗也在前年宣告失敗。諸多不順讓AstraZeneca於去年決定終止MEDI0680(PD-1抗體)的後續開發。投入微生態療法,應該是AstraZeneca為旗下免疫檢查點藥物,尋求突破的結果。

事實上,BMS早在2016年底就付出1,500萬美元的前金,與法國Enterome公司合作試圖在腸道微生態中尋找可以用以判斷免疫治療成功率的微生物標記。本次AstraZeneca則是藉由與Seres的合作,進一步跨足至治療領域。

近年,微生物體計畫早已成為各國的逐鹿重點,單是美國衛生研究院(NIH)就投人了近8.8億美元進行相關研究。另,從2011年開始,微生物體研究屢屢登上十大科學突破榜。相關公司也成為資本市場寵兒,如Synlogic、Seres Therapeutics、Evelo Biosciences與今年2月剛上市的Kaleido Biosciences等,均在那斯達克掛牌。

利用微生物藥品來改善人體微生態,調節免疫系統以達到疾病的治療,將會是未來藥物發展的重大方向。微生態療法牽動的不僅是單一疾病市場,而是由頭到腳,各種疾病治療的根本改變。國際一級大藥廠介入後,預期投入資源將大幅提升,產品臨床進程也將愈來愈快。在這時間點上,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臺灣生醫產業沒有等待的理由。

(本文由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