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不來了!?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15-10-14

9 月 9 日,台灣 2015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 會 (BTC) 順利落幕了。一個前輩很逗,他從閉幕會 議現場寫了一小段打油詩傳來給我:「每年 BTC 會議,無論『大同小異』或『小同大異』,海內外 專家盡情倡議,但政策會不會有差異,業界到底在 不在意,一年到了,反正大家就再一次提議。」⋯⋯

我看了今年專家們的一些意見,個人認為環瑞 醫董事長李祖德所提「推動永續基金掛牌上市」, 可能是今年最大膽且搶眼的提議,他直言,「主管 機關要大膽點火,不要有隱性內規,要促進生技業 與資本市場接軌。」 這二年來,台灣生技資本市場的迭變,相信跟 我一樣有感慨的人,絕不在少數。

2013 年,台灣 生技 IPO 市場充滿朝氣,當時香港晨星創投董事長 陳樂宗告訴本刊:「亞洲國家少見像台灣 IPO 市場 這樣開放,對生技產業如此 Friendly。」

那下半年內,幾家大陸海歸生技公司都紛紛 來台設立辦事處,歡歡喜喜地籌備到台灣來申請爭 取 IPO,「除了台灣,我們找不到哪裡可以跟美國 NASDAQ 一樣的 IPO 市場。」這些朋友們還會在 大陸圈內呼朋引伴,宣揚台灣資本市場的開放與蓬 勃,讓我大陸一些創投圈的朋友好生羨慕和興趣。 不過,才短短一年不到,他們又紛紛飛走了。

新三板崛起
在這一年內,台灣生技股市自基亞事件後,監 管一切轉向從嚴,如「工業局科技事業涵」審核從 嚴甚至控管發放數量、嚴管陸資來台、嚴審外資負 責人國籍等等內規傳言甚囂 ( 但官員都否認,並表示 主因是因為申請數量暴增 );台灣生技股市直打冷顫, 風光喪失、欲振乏力,不少新藥公司市值也瞬間蒸發⋯。

這一切,都讓台灣原來活躍的生技 IPO 環境急 速冷卻。

「台灣主管單位原來這麼死板,還查我大陸待 多久?美國待多久?要確定我是不是背後是陸資的 假外資?質疑我們能對台灣產業有什麼貢獻?好像 我到台灣 IPO 只是要撈台灣錢而已。你們表面上好 像很開放,其實潛規則比大陸更多啊⋯。」這位原 來很喜歡台灣的大陸海歸前輩,後來我一次去上海 探望他時,他忍不住抱怨且對台灣感到失望。

但同樣在這一年內,大陸 IPO 閘門重啟,新三 板也在北京推開了。

新三板的上市條件還比台灣興櫃板包容度更 高,進入門檻更低、更放寬,只要設在試點國家高 新園區,公司存續期滿兩年,不受盈利營收限制、 沒有資本額限制,沒有外資限制,只要證明有持續 經營的能力者,都可以申請到新三板 IPO。

新三板一下子讓中國的投資市場活跳起來,私 募資本也從 2014 年起開始重回快速車道。資本流 向和焦點都打亮了新三板,大陸投資圈的朋友們, 也再沒有人向我打探過台灣興櫃 IPO 的種種。

10 月初,一位投資控股朋友來台灣考察,短 暫的相聚會談,他直言不諱:「我們在新三板都投了快 9 個項目,台灣 IPO 市場是沒有國際競爭力了。 但是呢,我們的錢還是會想辦法投到台灣來,台灣 好的、實在的項目比大陸好太多了,只是我們錢進 來是要直接收購或控股,最終,錢還是會回到中國去。」

一年不到,新三板被國際譽為「中國版納斯達 克」。7 月 29 日《場外證券業務備案管理辦法》 出爐,2015 年 9 月 1 日起,新三板將正式作為中燕子不來了國全國性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權交易平臺,掛牌新三 板企業等同於主板滬、深兩市的上市企業,其全國性證 券交易所的地位得到鞏固。

截至今年 8 月 31 日,新三板掛牌公司已達 3,359 家, 比 2014 年底增長 113%,在審企業 1,159 家,已與券商 簽約、正在改制、完成股改、通過券商內核的擬掛牌企 業共有 6,000 家左右,儼然已經形成中國目前最大的基礎 性證券市場。新三板掛牌家數已經超過 A 股了。

一位大陸業者說,「大陸新三板根本是私募基金推 生出來的,」新三板直接導致了私募基金和創投機構紮 堆投資。然新三板真正火爆的背後,主要仍是得益於相 關紅利政策不斷。

更利多的消息還指出,所謂分層制度將於下半年實 施計畫實施,即優化協議轉讓制度,同時大力發展做市 業務,擴大包括機構投資者、價值投資者在內的長期資 金市場供給;主辦商條件放開,允許基金子公司、期貨 公司子公司、PE/PV 類機構承辦券商業務,以讓他們帶進 更多資金和資源。

從「PE+ 上市」 到私募基金上市
「私募資本+新三板」讓中國「造富夢工廠」有了 機會實現。2014 年以來,「PE+ 上市公司」的投資模式 也逐漸成為資本市場上的熱點並受到廣泛關注。主要是 私募基金認購上市公司股份、或與上市公司共同設立併 購基金或形成其他相關協議安排。

作為一種市場創新手段,這一種投資模式非常有利 於激發市場活力,及推動各市場主體有效整合市場資源; 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有效結合,也有利於降低併購風 險,提高產業整合成功率,提升上市公司的價值。 私募基金作為財富管理者,亦需要不斷拓寬投資管 道,而上市公司的產業調整轉換也為各類資本提供了廣 闊的投資空間。

很快地,為了讓「PE+ 上市公司」資本的集聚和流 動更加市場化,今年 9 月 11 日,上海證券交易所也迅速 制定了《上市公司與私募基金合作投資事項資訊披露業 務指引》,讓「PE+ 上市公司」的投資模式更加明確及 規範化。

美國今年 5 月 3 日,凱雷投資集團 (KKR) 上市,以每 股 22 美元發售了 3050 萬股,市值約 67 億美元。而這一 市值還僅是 2007 年上市的黑石集團 (Blackstone Group) 的 一半。至此,美國三大私募基金巨頭已悉數上市。

一時之間,如此活躍的中國 PE 基金是不是可以 IPO 化,這幾個月來,早已是中國資本圈關注和討論的話題了。

國際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經過 50 多年的發展,已經 成為僅次於銀行貸款和 IPO 的重要融資手段。截至目 前,全球已經上市的 PE 已經有 10 家,美國就有 5 家 (Blackstone、KKR、KEN、AP Alternative Assets LP、3i Group),香港有 1 家 (理惠集團)。

其實,從美國黑石集團的 IPO 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印 證,黑石上市後收益率的表現不比其他上市公司差,對 資金的募集與規範也有更正面的影響。

台灣櫃買中心高層幾次對外演講時提到,「在國際 間,台灣交易所的多層次市場架構算是相當完整」,顯 示台灣資本市場的監管是先進而成熟的。

所以,當我們在 IPO 的優勢喪失過一次先機後, 台灣有沒有膽識讓永續私募基金上市?讓燕子再回來 呢!?

 

mind_sign

 [email protected]

下一篇
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