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腦袋很重要!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17-04-20

近期在大陸烏鎮會議,相處的一群生技醫藥圈 朋友,大陸所稱的「拔尖」份子,他們應該都當之 無愧,幾個朋友,甚至是大陸所說的「神童」。他 們幾乎都是海歸人才,個個擁有傲人學歷、豐富跨 國醫藥產業經驗,在中國生醫業的社經地位上,都 堪稱金字塔中的頂層人士了。

(1998 年6 月,江澤民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 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各項事業的進步都要靠不斷 創新,而創新就要靠人才,特別是要靠年輕的英才 不斷湧現出來。於是,許多重點中學優秀畢業生, 在15 歲前可升入大學,產出了大陸各領域許多的神 童。)

 

暨要傳承又必須創新

這群腦袋不僅資質絕秀,他們對想成就的任何 事都積極、渴望,對產業發展的公共事務也願意付 出,甚至能公開面對並直擊許多阻礙進展的痛點。 我資質非常平庸,又幾乎是在場唯一來自台灣,所 以多沈默安靜地欣賞這群金頭腦的激盪交鋒、有慷 慨激昂的議論,也有觥籌交錯的談笑風生。

時代的滾輪,讓中國傳統製藥業漸漸轉向暨要 傳承又必須創新的轉折點上。但談創新,就必須要 有一群新的金頭腦,大陸生技醫藥業望去繁花似錦, 許多進展消息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地鏗鏘不停,甚 至來不及拾 。

因為中國給了撒了肥料的生技醫藥業發展沃土, 他們現在都在中國、美國兩頭飛,或創業、或擔任 境內、跨國知名公司的高層,或主掌巨額風險投資 資本。也因為操著流利的英語,他們常揪團接軌國 際各種產業重要活動,一下子把中國生技醫藥發展 這個風口,吹到讓其他許多國家都望塵莫及。

當漫步烏鎮蜿蜒的水鄉石板道上,新舊交錯搖 曳著時空虛實,我跟旁邊一位目前從事創投的海歸 科學家聊起大陸生醫的進展,但他竟直率地回答: 「哈,其實不忍細看哈,好案子也不多…。」他接 著就地取材說:就像你覺得烏鎮管理很好吧 ? 這其 中許多還是台灣的設計觀念參與的。( 烏鎮大劇院設 計是來自台灣姚仁喜建築師及其團隊)

 

從30 分到70 分vs. 從93 分到97 分

朋友接著說,「從30 分進步到70 分,很容易, 但從93 分想要進步到97 分,是非常困難的。大家 看中國增速這麼快,那是因為我們現在是從30 分進 步到70 分,當然一切感覺非常明顯。也許台灣是在 從93 分進步到97 分,所以什麼都變得非常困難!」

「不過,我是這麼認為,不管從30 分到70 分, 或從93 分到97 分,都是需要換腦袋的。所以,在 美國待久了,也會想著有機會就回中國貢獻,台灣 之前的海歸派應該都是一樣的情懷吧!」

朋友非常誠懇,讓我有感動、也感慨,一個組 織裡若有更多這樣自覺必須換腦袋的金腦袋,國家 和社會的進步是必然可見的。 因人才匯萃而交織出不凡的產業歷史格局,在 2000 年後第一波台灣生技興起的階段,也出現了類 似讓人振奮的氛圍。

但近20 年過去了,台灣生醫新 世代面孔其實並不多,特別在醫藥領域少見新秀, 人才出現斷層,是產業都認同的問題。

我也不忌諱地把長年來台灣生醫政策參與的決策層、 政府諮詢委員都不怎麼換班的現象告訴朋友,他搔一搔腦 袋說:「這樣腦袋就很難換呀!」

不過,朋友也在觀察,他客觀指出,不管傳統製藥業 或生物技術,目前中國這一輪崛起的生醫「牛人」或新雄, 也一樣是那些公司、那些人、那些事,醫藥業發展的路漫 長,是不是十年過去了,大陸檯面人物也一樣難換班也未 可知!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三月底到清明假期間,已屆89 歲的DNA 雙螺旋結構 發現者、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詹姆斯.華生博士,飛到 了深圳,在生日之際(6 日) 參加了2017 深圳國際精準醫 療峰會的開幕。

華生說話已經不甚清楚,但對科學的熱誠老而彌堅。 他在演講提及,在發現DNA 雙螺旋結構後,已經將目光 投向了腫瘤治療的基因領域研究。

經過多年的深入探索,他認為,腫瘤治療的下一步, 抗氧化物的研究也許會帶來新的希望,現階段的腫瘤免疫 治療很有前景,但昂貴的治療價格卻能讓普通家庭望而卻 步,他希望科學研究發展到未來,能夠為人們提供廉價而 且普遍有效的腫瘤治療方案。

朋友在微信上分享,這是他這大半年來籌畫忙碌的大 事,也丟出了「To Overcome Chemo-Resistant Cancers, Use Natural Product Quinones」是華生老先生關注的課 題,並問是否有人願意投資深入研究?

另一位朋友卻很快回應:「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不 是投資者無情,是歲月無情。」

 

腦袋換不了 就換人

生物物理上,人的腦袋恐怕很難換,至少在短暫的未 來,我不認為科學有辦法實現;抽象意識上,換腦袋其實 就是改變思維,但即使如此,要一個人換腦袋一樣何其困難。

一位大陸藥業的朋友曾很直接告訴我,希望經理級幹 部能多從台灣找,他說:「因為你們台灣人的腦袋換過了! 在醫藥現代化管理上,台灣西化教育早,腦袋換不了嘛, 就換人,所以最快就是直接挖你們的人過來。」

也因為「換腦袋」讓我個人非常有啟發,警惕自己腦 袋必須跟著時代與時俱進外,要和年輕人們的腦袋保持交 流。

腦科學又是這幾年來生物技術的一大顯學,各國政府 都投下鉅資、建立國家級研究計畫來開發自己的腦袋,於是採訪團隊這期封面故事希望藉此來檢視一下台灣的腦袋 研究現況,看看台灣是否有機會到世界去拼大腦,或者各 種的政策應該怎麼來換腦袋會更好!

「小國大策略」是科技部蘇芳慶政次接受採訪時所 提,這對受限市場小的台灣各產業領域發展而言,都非常 需要大家用腦袋來思考大策略。所以,因應和DCB 一起 合作的生物相似藥論壇,我們在台灣生物藥發展議題上, 匯集了更深入的產業資訊;同樣的,配合中研院農業生技 論壇,我們也借題請教了更多農業專家。

 

mind_sign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