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併購 激發生醫新動能

撰文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
日期2017-09-04
文/許志宏(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研究員)

近期,抗病毒藥物大廠Gilead在8月28日,宣布斥資以119億美元現金,併購開發CAR-T新型免疫療法治療癌症的生技公司Kite Pharma。Gilead出價每股180美元,較Kite上周五收盤價有近29%的溢價。無獨有偶,諾華的CAR-T療法近期獲美國FDA核准,帶動Gilead股價繼續上揚,後市可期。

Gilead成立於1987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州,是一家以研究為基礎,從事藥品的開發和銷售的生物製藥公司。主要以肝臟疾病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愛滋病等藥物為開發領域。Gilead於2011年時,就曾經透過現金約104億美元加股票選擇權的方式,耗資約110億美元的天價併購Pharmasset,取得該公司的重磅化合物Sofosbuvir,並成功開發Sovaldi、Harvoni等重磅C肝藥物,Gilead也因此挺進全球前十大藥廠之列。

雖然根據Evaluate預估,Harvoni在2017年全球的營收仍將高達約70億美元,高居全球藥物營收排行第五名,但面對包括Merck及Abbive等競爭者及C肝治癒比例的上升,相較2015年138.6億美元及2016年90.8億美元的驚人銷售數字,Harvoni仍是大幅滑落。同時,研發中的腫瘤產品表現與進度都不如預期,也因此嚴重增加了Gilead找尋下一個重磅藥物的壓力。

即使Gilead已身處於全球前十大藥廠之列,但每一次併購結果好壞無人能擔保,壞的結果像是Teva大舉併購使其負債激增逾300億美元,卻未因此帶來營收的大幅成長,導致公司股價崩跌。全球各大藥企在面臨自家藥物的專利懸崖、新技術及競爭者的進入以及營運成本持續上漲等經營壓力下,併購以維持競爭力仍是主要選項。

全球生醫產業領域扣除私募基金的企業間併購金額,在2015年達到5,230億美元歷史最高峰。2016年則大幅降至2,610億美元,主要受到當時美國兩位總統候選人打擊高藥價的競選政見所影響,導致市場交易較2014及2015年為保守,單筆超過20億美元以上的鉅額交易案件年衰退87%。但2016年仍是史上第三高交易金額的年度,顯見未來生醫產業的併購交易,長期而言仍呈現持續穩定成長的態勢。

一般而言,生醫產業併購可歸納為三種類型:

、成長型-透過水平及垂直的整併,增加產品線以強化實力;

、擴張型-藉由併購其他境外企業,快速進入新區域市場;

、鞏固型-大型藥企藉由併購重磅級的生技新藥公司,持續穩定市場優勢地位。現階段比較適合台灣生技新藥企業的併購方式是成長型併購。

成長型的案件又可再細分為下列四種類型:水平併購-同領域,如Sumitomo Dainippon Pharma於2016年以7.8億美元收購Tolero Pharmaceuticals,以強化其既有腫瘤領域之藥物開發。

水平併購-跨領域,如Celgene於2015年以72億美元現金收購Receptos,於既有腫瘤領域,可擴張於治療發炎性疾病的領域。向上垂直併購原料藥,如Albany Molecular於2016年以710萬股的普通股、5,500萬歐元的融資擔保及部分現金,總計3.15億歐元的交易金額,收購歐洲Euticals公司,以取得其原料藥的業務。向下垂直併購生產、通路等,如Baxter於2017年7月完成以6.25億美元對Claris Injectables的收購案,將可直接取得其於全球的三座認證製造工廠。

相較於歐美創投機構多以被併購的方式讓資金出場,其比重高達94.6%,臺灣與中國等亞洲國家則剛好相反,多偏好透過IPO方式出場,據Dow Jones統計,2016年中國IPO出場案件比例仍高達將近80%,亞洲併購的熱度與不及歐美。

但近年來,中國及南韓已開始積極透過併購方式,快速提升競爭力,但臺灣生技過去的併購案件相對並不熱絡,市場關注度亦較低。探究其因,主要受限於未有穩定現金流或高現金部位,導致無法透過現金收購之方式完成;及受到生技資本市場市況所影響,股價表現不如預期,大幅降低業者透過換股併購之意願。因此,未來誰能把握契機,不論是被國際大廠收購、參股、合資,或是主動出擊找尋優質標的進行併購,都將有機會為臺灣生技新藥產業開啟新的動能。

(本文由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