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中國生醫市場磁吸效應

撰文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
日期2018-01-27
文/許志宏 (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分析師)

以中國為主的亞太地區資本市場正在發生劇烈變化, 2017年中國的IPO(首次公開募股集資)件數創下歷史新高,全年A股市場共有436件IPO,年增率達92%,這是A股新股上市單年數量首次突破400件以上。深圳交易所(含中小板和創業板)以222件IPO,傲視全球各地的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則以214件緊跟在後,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整體籌資金額達到人民幣2,304億元。

雖然中國大陸新股發行審核有趨嚴之態勢,但平均每月仍約有30至40家上市,且排隊等待審核上市的企業,目前已從2017年初的674家減少至495家,但政策加大推動「新三板」的公司轉A股上市。預期今年中國A股IPO籌資規模,仍然會緩步繼續成長,規模甚至上看到近人民幣2,600億元。

香港亦不遑多讓,2017年有160家公司掛牌上市,件數同樣創歷史新高。雖籌資金額跌至港幣1,282億元,仍排名全球第三。且去年底港交所在政策上已大幅修正,今年將落實主板容許「同股不同權」架構及新經濟的公司上市,預計第3季便將有「同股不同權」的公司赴港上市。

臺灣雖然受惠美歐各國央行的貨幣寬鬆政策推高全球股價,連帶也在2017年5月大盤指數重回萬點。但2017全年卻只有37家企業上市櫃,籌資額僅有新台幣138億元,在市場缺乏大型企業IPO,及受到中國及香港地區的排擠效應,有不少海外臺商考慮讓子公司直接在當地掛牌,去年臺灣不論上市櫃企業家數或籌資金額,都較往年下滑,其中生技醫療類股有8件IPO,籌資金額52.21億元,雖為臺灣各產業領域最高,但臺灣全年件數較2016年減少18家,籌資金額更是衰退42%。

相較於亞太區,2017年全球的生技醫藥產業資本市場,除了受惠IPO市場的活絡外,在併購活動方面,以最大的兩筆交易最受矚目,包括嬌生(J&J)斥資近300億美元收購歐洲生技公司Actelion Pharmaceuticals,以及八月份由Gilead 出資119億美元收購CAR-T領域的Kite生技製藥公司。

同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2017年發出46張的新藥藥證,刷新近20年的紀錄,相較於2016年的25張,以及自2000年以來的年平均水準28張,已大幅加速新藥審批。FDA對於新藥藥證的寬鬆態度,短期內應不會轉向。加上美國新的稅收法案已定案,大幅消除市場的不確定性,將導引大量現金的投入。因此,今年生技醫藥公司的併購與藥物授權活動都將會回溫。

亞太區的最大資本市場—中國,今年1月初,市值最高的恆瑞醫藥便率先宣布,與美國Arcutis公司達成藥物授權協議,Arcutis公司將獲得恆瑞用於治療免疫系統疾病的JAK1抑制劑(SHR0302),在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獨家權利,恆瑞最多可獲得共2.23億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款,及未來的銷售分潤。更接著又在1月10日宣布,將其治療惡性腫瘤的BTK抑制劑(SHR1459和SHR1266)授權給美國TG Therapeutics公司,顯示中國藥企的創新能力已逐漸崛起。

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與民眾消費需求的升級,市場目前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實施,加上兩大動能有利醫藥的長期發展,一是產業資金的持續挹注,未來亦將推動更多生技醫藥相關的創新企業上市;二是政策的全面支持,自2015年所進行的醫療政策改革以來,中國製藥企業對於新藥研發投入強度持續加大,配套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已經從過往的學名藥大國,快速朝向創新藥研發的方向發展,整體大環境都更有利產業的快速發展。

臺灣在過往政府大力扶持發展下,鼓勵產學開發新藥、研發高階醫材,都對生技醫藥產業墊下優質基礎與良好的創新能力。但面對近期資本市場的疲弱以及未來中國的磁吸效應,臺廠生技業者都應加速因應。

(本文由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