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小兒麻痺仍有挑戰 台灣如何做出貢獻?

撰文記者 陳欣儀
日期2016-10-14
李敏西/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

協同作者/顏廷穎 (國家衛生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

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 PV)的全球根除,是比爾蓋茲基金會(BMGF)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重點工作。目前即將進入尾聲,為早日達成此目標,BMGF與WHO於今年5月在西雅圖合作召開技術會議。

小兒麻痺症(Poliomyelitis、Polio)是小兒麻痺病毒經由口糞傳播的嚴重疾病,好發於5歲以下兒童,當病毒侵入兒童神經系統,可造成永久性癱瘓。

潛伏期通常為7―10天,大部分感染無明顯症状,輕度感染者會有輕微症狀產生,如發燒、頭痛、噁心嘔吐及咽喉疼痛等。

若病毒侵入中樞神經後,破壞中樞神經運動細胞,使患者出現急性無力肢體麻痺(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症狀,持續性的麻痺及畸形為主要後遺症,兒童死亡率為5%―10%,青少年和成人為15%―30%

野生小兒麻痺病毒(WPV)可分為3種血清型:第一型(WPV1)、第二型(WPV2)和第三型(WPV3),但彼此之間無法提供交叉保護力,目前並無治癒方式,主要是將此3種型別混合後做成疫苗用以防治。

目前,上市使用的小兒麻痺疫苗有2種,分別是口服活性減毒疫苗(oral live attenuated virus vaccine),也就是口服小兒麻痺疫苗(oral polio vaccine, OPV);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IPV),OPV及IPV分別是利用Sabin減毒疫苗株及野生病毒株來製備。

雖然在預防小兒麻痺症中,OPV疫苗是一個便宜且具優勢的口服疫苗(價格每劑為0.14至0.17美元),但卻有兩項缺點:1. OPV仍有引發相關肢體麻痺行小兒麻痺症(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 VAPP)的可能性;2. OPV可能造成VAPP小規模流行,因此,對於WHO根除小兒麻痺疾病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