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產業火線」——專訪國衛院研究員

李敏西:臺灣風險創投較少 不利培植疫苗、藥物新創研發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1-06-17
(圖片來源:本刊資料庫)
李敏西研究員任職於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擁有英國牛津大學感染症流行病學博士學位,曾任職於美國 MedImmune 疫苗公司。他在2005年返臺、於國衛院疫苗研發中心擔任副研究員,積極投入H5N1流感與腸病毒71型疫苗之開發。
 
2020年新型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國衛院啟動新冠疫苗開發,李敏西也與同所宋旺洲副研究員團隊合作,利用流感類病毒顆粒(VLP)技術平台開發COVID-19的VLP疫苗,經小鼠免疫證實可引發中和抗體反應。此技術已於2020年10月以非專屬授權技轉予國內生技公司開發鼻腔疫苗,後續也將尋找合作廠商開發注射用疫苗。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李敏西研究員,專長為病毒學、疫苗研發與流行病學,他致力於流感、腸病毒兩大臺灣流行病的研究與疫苗研發,成果都已順利授權給國內廠商。
 
雖然國衛院在抗疫科技上扮演重要的前端研究角色,但李敏西坦言,臺灣在面對新興傳染疾病時,因為國衛院性質上屬於公辦財團法人、研究經費主要仰賴政府經費,難以維持長久穩定性,因此他呼籲,未來應增加民間經費的比例,以利防疫相關技術及產品的研發。
 
李敏西表示,在漫長的研究道路上選定值得長期努力的研究題材,並慎選合作團隊,且不能短視近利,須將眼光放遠,才能持之以恆。李敏西也期許能培育下一代國內外科技人才,厚植國內生技產業發展。
 
「臺灣的研發人員素質高、研發成本比歐美來得低,是臺灣的利基,可惜的是風險創投比較少,這對新創公司的募資及擴張營運是不利的。」李敏西說。
 
他建議,國衛院除了學術研究外,也應重視產業開發。目前國衛院雖已通過衍生公司與新創公司相關規定及辦法,但尚未有成功案例,未來應考慮與民間創投公司合作成立創投基金,協助院內研究人員成立新創衍生公司,提升產學合作,將研發成果發揮最大價值並創造社會效益。
 
「我認為臺灣應該要成立更多生醫新創公司,來投入疫苗及藥物研發,並且推進到臨床試驗。尤其是疫苗新創公司,需要有多元生產平台(如不活化疫苗、重組蛋白、合成胜肽、核酸等)及接種平台(注射、鼻噴、口服、貼片等)。」
 
李敏西引用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說過的話來勉勵臺灣:「『別浪費任一危機』。我們應利用目前的疫情危機,加速提升醫療、檢驗、疫苗、數位經濟的能量及水準。」
 
(報導 / 吳培安)
 

【線上會議】「生醫產業趨勢暨企業投資論壇」 新興傳染疾病發展趨勢與挑戰
⏱ 活動日期:06/23(三) 14:00-17:00
⏱ 參與對象:中高階主管、生技產業專業經理人、投資人及機構法人
⏱ 參與方法:本次活動使用線上平台Cisco Webex進行,報名後將於活動前二日(6/21)通知信中獲得參加網址。
⭐️ 報名網址:
https://bit.ly/3itxs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