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丞:臺灣新藥研發選題創新不足 新興mRNA技術需趕上國際

撰文記者 劉馨香
日期2021-10-31
戴建丞 經濟部技術處簡任技正兼科長

戴建丞畢業自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與醫學研究所,目前正於臺北醫學大學進修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國際博士學位學程。曾服務於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經濟部工業局與經濟部技術處生醫材化科。
技術處生醫材化科的主管範圍,包括新藥、醫療器材、食品科技、生物資源、紡織等產業的發展。在2020年初,戴建丞帶領生醫材化科盤點國內快篩試劑資源,促進分子快篩產品的開發。

責任編輯 / 劉馨香


臺灣發展生技產業迄今30年,已有相當成績。目前,生技新藥公司有151家,共23件新藥產品在臺灣獲准上市,其中9件成功在國際上市。

9件在國際上市的新藥,包括寶齡富錦的拿百磷、太景的太捷信、智擎的安能得、順天醫藥的納疼解、泰合的TAH4411口溶膜、國光的安定伏裂解型四價流感疫苗、中裕的Trogarzo、藥華的百斯瑞明、逸達的Camcevi,已授權國外合作夥伴進行銷售,2014~2020年累積營收及授權金達231億元。

新藥開發創新度不足 注重引導選題

由此可見,臺灣廠商已有成功開發新藥的經驗,不過,這些成功案例幾乎是透過國外授權取得或是屬於新劑型新藥,而非臺灣自行研發的全新藥物(New Chemical Entity, NCE),亦非First-in-Class的藥物。

截至2021年7月止,臺灣新藥臨床試驗共計有329件,多為me-too、競爭者多之改良產品,全新藥物僅佔2到3成,整體創新度尚有提升空間。

為了支持新藥開發,經濟部提供各類型的研發計畫補助、分攤研發風險,例如,產業升級創新平台輔導計畫、A+企業創新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