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修瞎練」的數位醫療!?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22-03-15

標題是我掠美一位鑽研抗老化醫學數十年的醫師博士(MD.PhD)的省思。

他是一家知名地區醫院的元老級醫師,曾經主持過兩家頂級抗老化與預防醫學診所,服務了無數企業家和科技新貴,但他在營運7年後,2011年決定關掉診所,把錢退給了股東。

然而,在過去的10年裡,他依然沒間斷過協助或負責抗老化各類相關業務。迄今,他也從不停止探索老化與疾病研究,積極尋求更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對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數位健康科技、AI數據應用創新或新創,無論投資或參與,也涉獵深入。

正因為他在自費健康和抗老化醫學服務上有豐富的臨床實務,因此累積了非常深刻的洞見,對時下所謂的精準健康、智慧醫療(Medical AI),更有直指核心問題的不同循證主見。

醫學進展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的演進,他談及自己當年還是住院醫生時,最了不起的是「心音診」,也被同僚景仰不已,但現在,醫師幾乎不在意心音聽診了,以前的心音聽診現在已被醫界邊緣化。

心音的強度、頻率及相互關係可以反映心瓣膜、心肌功能及心內血流的狀況。當心臟與大血管有病變,心肌收縮力改變、心瓣膜口狹窄或關閉不全、或心內血流速度變化,都會使心臟舒、縮活動中的振動幅度或頻率發生明顯變化,導致產生異常的心音或心臟病理性雜音。

這些變化往往是診斷心臟血管病、觀察病情、推斷疾病發生之病理生理,以及選擇治療方法、估計預後等非常關鍵的診療環節。

回歸醫學的「第一性原理」

但是,科技的進展雖然為醫師帶來「更方便」的工具,但真的為患者帶來了「更正確」的醫療嗎?

目前,AI、數位醫療努力的應用目標可粗分六大方向,① 醫療體系的管理資訊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或病患/客戶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② 診斷輔助;③ 遠距醫療;④ 慢性病管理或預後管理;⑤ 疾病預防、預測;⑥ 健康管理。這六項中,輔助診斷應用是目前AI 醫療發展最多的領域,特別是AI醫療影像。但他認為,問題是「不獨門」,「因為資料你有,我也有」。

他也直指,「很多所謂的Medical AI、數位醫療、預防醫學的數據分析,已經失去了人體醫學的『第一性原理』,而只要不是奠基在『第一性原理』上的開發,大家就是在『盲修瞎練』。」

「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這句話因為被Tesla創辦人Elon Musk引用,開始廣為人知,Elon Musk說,「我運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類比』的思維去思考問題。」

「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人總是傾向於比較,別人已經做過了或者正在做這件事情,我們也就去做。但這樣的結果只能產生細小的迭代發展。『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裏面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第一性原理」,最早其實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出的一種邏輯思考方式,也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是不能被省略、刪除或違反的,相當於數學中的公理或物理學公式。

醫師博士分享了許多他服務的老闆們的診間情境,不外乎兩種:一類是,很多精密檢查都做完了,之後面對開出的各種飲食、運動、營養、保健等指導。大老闆眉頭就皺了,「我就是愛喝,應酬上也必須喝,能具體告訴我、提醒我每次喝到多少量,我的身體就會有健康危險?」

一類是,確實達到了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的目的,就是「早期發現」也得到了「早期治療」,然而,這時其實都已經失去了「預防」的先機。

「結論若跑不出少吃、多運動、多蔬果、少喝酒、早點睡;或使用前後/吃前、吃後的比較,現在網路查資料很方便,每個人都是抗老專家。」

作為一位抗老化醫師,他於是收掉了診所,回歸探索醫學的「第一性原理」,也就是抽絲剝繭至能確定的最底層事實,再以此為根據推演,希望能找到可以隨人體自在移動的醫療級裝置,為每個人找出使用自己身體這部生物機器的最佳保健位置點。

他用「ECO」來比喻這個使用的交會點,「就像汽車的儀表板或冷氣的運轉,『ECO』會啟動身體的省電系統,達到真正的『預防』。」

他指出,許多數位健康及數據分析人士視為寶藏的健保資料,其實缺少個人生理的動態參數,「這些回溯性Data是『倒推回去發生什麼』的分析」,不是人體行為瞬間點狀的生理連續監測數據,這就做不到『預測』分析,也就做不到『預防』管理。」

「老人家若每天喜歡到菜園裡蹲著種花種菜,若能清楚告訴他,蹲了幾個小時、或每幾天後,就要休息一下,否則身體就會進入超載負荷的交會點,這才是真正的健康管理與疾病預防!」

傳統「統計」與「機率」方法學的問題

醫師博士對目前疾病與健康風險研究、Medical AI開發,仍普遍採用傳統「模組化」的大片狀、定點與族群分類的回溯性資料「類比」統計與機率分析這兩種模式,有深刻的反思。

他的碩士學位唸的是美國名校的公衛研究所,許多基於「統計」與「機率」方法得出的抗老化預防醫學研究論文,常常前後悖論,「之前建議不要吃多蛋黃,因為膽固醇太高,現在又要你多吃蛋」,民眾無所適從、隨波逐流,跟著「盲修瞎練」。

從他的臨床實務裡,不少檢測所演算分析得出的罹病風險「機率」,不能即時(Real-Time)反應身體生理狀態,對醫生的施行或「干預」(Intervene)醫療行為所需的醫療級資訊有相當落差。又因為資訊不對稱,最後醫生或醫療服務體系仍是整個系統的主導者,往往還是繞回傳統迴路,繼續「盲修瞎練」,這是抗老化與預防醫學遲遲難以實踐的主因。

回到一位抗老化醫師的角色,他認為,要期待把健康逆轉工程中最重要的核心任務,要民眾能自我執行正確的生活方式管理,包含運動、飲食、睡眠、壓力管理等,「很不切實際!」

美國疾病管理中心(CDC)曾指出,美國的年度總醫療支出有86%是可以用預防來避免的;WHO統計,全球人口有75%是處於亞健康狀態,「這是個何其大的市場!」他說。

所以,醫師博士仍不放棄尋求理想的抗老化與預防醫學的解決方案,他強調,只要做不到正確的預測,就不會有「上醫治未病」或「預防勝於治療」。

他數十年抗老化臨床實務後的反思,也許對未來預防醫學與健康管理能帶來新的前瞻!

至此,本期我推薦我非常尊敬的馬偕醫學院創校校長、「臺灣粒線體之父」魏耀揮教授整理的這篇「臺灣粒線體醫學35年」,正因為魏耀揮教授與門生們35年來孜孜不倦的研究,逐步開發了許多粒線體疾病的精準檢測,進而讓病患得到有效治療。

而這期主編林璦和芝岳、以及記者馨香走訪整理了首次臺灣醫美科技產業的盤點,醫美是抗老化的一部分,我們看到很多生技公司正努力從科技的本質上,希望為民眾帶來更精準、更個體化的醫美抗老解決方案。

最後,截稿期間烏克蘭戰爭依然開打了,看到戰火下人民無奈的無助、無依,小朋友哭泣、恐懼的臉龐……,希望大家都珍惜眼前擁有的平安,也祈禱戰事及早休止。一但國家有存亡危難,國民自不聊生,何能進一步追求抗老化與健康管理!

mind_sign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