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505(b)(2)新藥開發致勝關鍵: 選題、市場、專利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2-03-15
顏麟權 現職瑩碩生技 總經理

國立成功大學碩士、美國密西根大學化工博士,專長為專業藥物傳輸技術產品的開發。顏麟權為瑩碩生技共同創辦人,帶領瑩碩陸續開發出多種深受醫藥界及患者接受度高的優良產品,包括處方用藥及消費性保健用藥,例如:心臟血管系統用藥、中樞神經系統用藥、糖尿病用藥、呼吸系統用藥等,多數皆為臺灣第一家上市學名藥。
國際合作上,顏麟權也具豐富經驗,多次於公開論壇、會議中,以臺灣廠商的角度說明臺灣製藥產業的現況及未來可能遭遇的課題,並分享在中國布局一致性評價市場歷程。

責任編輯/彭梓涵


藥物開發過程中,藥物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 PK)是非常關鍵的。

人體如何吸收處理這些藥物,服用的劑量、以及藥物劑量的效果。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透過藥物動力學來解答。

藥物動力學是由藥物、人體、時間三個元素組成,目的是提供臨床藥物使用依據,包括給藥頻率、途徑、劑量、代謝與排除,以及藥物在體內分佈與使用期間等。

一般而言,PK的研究數據,包括最高血中藥物濃度(Cmax)和血中藥物曲線下面積(AUC)兩個藥動參數。通常Cmax越高,表示藥物進入人體的速率越快,但若此濃度太高,發生「藥物副作用」的機率也會增高。

解決藥物副作用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將Cmax往下壓,這也是控制釋放 (Controlled Release) 劑型如微脂體(Liposome)、穩定注射(Stabilized Injectable)、微球(Microspheres)、奈米微粒(Nanoparticle)等劑型後來被開發出來的原因。

微脂體技術  走出新劑型新藥新藍海

不過,要解決藥物副作用的問題,不是紙上談兵那麼容易,怎麼將Cmax壓下來又不影響AUC、且維持長效,就看各家新劑型改良藥廠的功力。

臺灣第一個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臺灣TFDA上市審查的新劑型新藥,是2015年智擎取得藥證的安能得(ONIVYDE),它是一種被創新奈米微脂體包裹的化療藥物(Liposomal Irinotecan)。

之後,逸達前列腺癌柳菩林(Leuprolide)緩釋針劑新劑型新藥也取得FDA藥證。不過,這兩種劑型都不是臺灣原創,是臺廠在別人基礎上,進而開發的創新產品。

其中,「微脂體」是臺灣新劑型新藥發展中較早且成熟的技術。此技術最初是由台灣微脂體董事長洪基隆博士從美國帶回臺灣。

此後,才有智擎、東洋、台灣微脂體、國邑等藥廠,從其系統上摸索、開枝散葉,臺灣在微脂體劑型發展上,也陸續培育出濟濟人才。


「微脂體」是臺灣新劑型新藥發展中較早且成熟的技術。(圖/shutterstock)

挖掘藥物副作用  迎合未滿足醫療市場需求

但技術平台其實只是一個骨架,最重要的還是放了什麼樣的藥/產品進去。近年,有很多公司投入微脂體劑型的藥物開發,但多數都是失敗收場。

要開發505(b)(2)其實不難,基本上所有藥品都可以做新劑型改良。但臺灣最大問題,通常是開發產品後才想市場在哪,以致產品無法對接最後一哩路。

因此,在開發前做足「選題」、「市場利基」、「專利布局」是最重要的。

以「選題」來說,應先從市場端看是否有需求、商業利益⋯⋯等,之後再回頭評估用什麼技術進行;除此之外,最困難的挑戰之一,還是要能被原廠接受。

我們(瑩碩)在挑選主題時,因銷售團隊與醫生端接觸較多,接觸過程中我們就會了解藥品的好處與缺點,哪個賣得好、哪個賣不好,接著在我們進一步研究文獻的過程中,就會發掘一些現行藥物可能存在的問題,如副作用等的未滿足醫療需求。

此時,我們就會討論透過自有技術可否解決當前問題,並評估市場可行性。而所謂的「市場利基」,通常也不只是考量「市場大小」,還有「市場生態」。

精準評估市場生態  臺灣專利研究人才資源相對薄弱

以505(b)(2)來說,最大市場就是美國,但美國市場還牽涉到保險問題。臺灣健保是每年的下調,但美國市場可能會因為物價調漲,保險費年年上漲,大部分臺廠對這方面的市場資訊較薄弱,很難精準的評估市場。

評估市場利基後,接著我們會分析原廠專利的壁壘是否能突破。每個原廠在專利布局上都有不同風格;有些原廠的專利比較單純,有些原廠的專利會切割很細,而專利中又有虛有實,要突破這樣的專利高牆並不容易,臺灣雖有技術,在專利研究的人才上資源卻相對薄弱。

若是「選題」確定是有市場機會,我們會先做簡單的專利佈局,後續在開發過程中再逐一做深入的專利佈局。

開發505(b)(2)一定要做完善的專利佈局,不然市場保護期過後,誰都可以複製。

以智擎的產品來說,就是一個很成功的案例,其有利的專利佈局,讓該藥從上市到目前為止,都未出現開發成功的學名藥,所以專利佈局越無堅不摧,也代表產品在市場影響的力道越銳不可擋。

特殊劑型  成藥品開發顯學

瑩碩特別專注在「特殊劑型」的技術平台開發,因為特殊劑型不僅更能滿足患者的需求,劑型技術的高門檻也較不容易被仿製,已蔚然成為一塊新藍海。

以中樞神經系統(CNS)疾病為例,大部分CNS疾病需要長期的藥物控制與行為治療,但現行的CNS藥物多數為速放(Immediate Release, IR)劑型,作用時間較短,患者必須每天服用藥物2~3次,對病人來說不只不方便,且可能會因未遵守治療指引或終止治療,造成日積月累的不良影響。

雖目前藥廠也已陸續開發出長效的口服藥物,降低患者的服藥次數,但仍常存有副作用過大的問題,是目前亟須克服的難題。故如何兼顧提升醫囑性(Compliance)及降低副作用,以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為各藥品開發商的共同目標,其中,透過特殊劑型的設計來發展滿足臨床需求的用藥,已成為解決前述問題的主要方向。

此外,某些疾病如思覺失調症候群,患者通常需要較高的醫囑性以達到有效的病情控制,目前透過特殊針劑劑型的設計來達到長效藥物釋放,可以1個月、3個月,甚至6個月注射給藥一次,大幅提升醫院對於此類病人的治療和管理。

而衛福部為了讓思覺失調照護更有品質,近年也推動「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鼓勵醫師主動積極介入治療,讓患者能固定接受治療,提高病患治療醫囑性,也是鼓勵臺廠開發長效劑型有利的起點。

不只CNS,抗癌、愛滋病治療等都存在醫囑性問題,長效針劑是這類疾病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我們的技術平台可以滿足這塊需求。

現在,瑩碩已針對市場需求,建立多項「特殊劑型藥物平台」,未來除了開發自有產品,也會進一步與國際藥廠合作。


大部分CNS疾病需要長期的藥物控制與行為治療,雖目前藥廠已陸續開發出長效的口服藥物,降低患者的服藥次數,但仍常存有副作用過大的問題。(圖/vecteezy)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