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碳排大戶--醫療健康產業

遠距醫療-醫療模式或環境永續選擇?

即時撰文專欄:陳瑞杰
日期2022-04-07
陳瑞杰認為,醫療健康產業是被忽略的碳排大戶,必需上中下游共同來正視減碳的問題。(圖片:環球生技檔案照片)
2013年美國Institute of Medicine於公眾健康與永續報告書中,載明醫療健康產業直接或間接產生總碳排放,佔10%全美總碳排放。

因為,醫療健康產業是屬於一個耗能產業,46%直接來自於照護服務,54%間接來自於藥品醫材相關供應與製造。

而業界對此甚少著墨,更遑論去量化或研究如何來減碳。報告強調,醫療服務所產生碳排放,也正在危害全人類健康。因此,建議如何減碳是醫療健康產業界必需正視的問題。
 

疫情與遠距醫療

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期間,世界各地有三分之一民眾就醫,改由院所「親自就診」轉型為「遠距醫療」。證明它是一種更便利的醫病互動模式,也是醫療服務的價值創新。

同時,在各國政府法規核准,保險公司正式啟動給付,也衍生出不少的獨角獸公司,專門提供線上諮詢、視訊看診、線上藥局、電子處方、藥物宅配等服務。
 
臺灣是全球防疫之模範生,去年五月三級警戒期間,政府也全面開放「通訊診療」,但因配套不夠,以致通訊診療完診後,仍需到院核卡、繳費、領藥。

面對缺失,主管機關也陸續提出因應方案,如:衛福部之電子病歷上雲草案,包括電子病歷雲端儲存與跨機構交換;健保署擴大遠距醫療執行範圍(地區、場域、科別),與推廣「虛擬健保卡」,以利醫師到偏鄉及居家服務。
 

遠距醫療減碳排

去年7月,美國Kaiser Permanente Northwest發表,該醫療體系於2015-2020間,每年門診成長3.2%,平均年服務量約達260萬人次。疫情使遠距醫療看診增加,比例由2015年8.3%提高至2020年54.9%。

由於遠距醫療節省看診病人及家屬交通往返,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因此,平均每人次門診碳排放,由2015年8.03公斤,2020年減少為3.95公斤,降幅達51%。

2022年Environmental Health雜誌,統計瑞典西部50多位基層醫療醫師,平均每次遠距醫療可減少4.8公斤碳排放,而其中45.7% 來自於醫療人員與病人交通往返。
 

健保與減碳排

108年臺灣全年門診健保申報總件數達3.67億件,以臺灣人口2350萬計算,平均每人每年使用健保門診,約為15.6次,而美國只有6次。

如果十分之一臺灣民眾改用「通訊診療」,每年將可減少1.63百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如以瑞典的碳稅來計算,每噸約119美元,換算等值約為6億台幣。

英國國家健保局NHS於2019年報告,全年由NHS服務所產生碳足跡,達到25百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因此也提出健保綠化減碳計劃,目標於2050達到零碳,就是先從遠距醫療開始。
 

社會環境永續問題

2019年,台灣排放總量為256百萬公噸,占全球排放總量的0.76 %,全球排名第22位。

近年來,台灣對零碳排等的環境永續議題,不論政府、學界、企業與民間,已經倡議不斷,且積極投入。國發會也疾呼,臺灣將於2050要達成淨碳排零目標,2030空污減三成。
 
英國NHS已於2020啟動健保綠化倡議,深值我們的健保署來師法。因為,每一次遠距醫療不止節省病人的時間與交通費用,更立竿見影地直接減少碳排放。至於能否轉換成等值碳稅,回饋健保、病人或醫師仍需討論精算。

但是,醫療健康產業是被忽略的碳排大戶,必需上中下游共同來正視減碳的問題。政府部門也應立即啟動量化評估,協助研究、投資獎勵減碳等。因此,遠距醫療的後續推展,已經不止是個人醫療模式選擇,而是國家社會環境永續問題。
 
* 二氧化碳當量(CO2e,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是測量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s)的標準單位。)